
亦作“冗長”。多而無用;多餘。《文選·陸機<文賦>》:“雖區分之在茲,亦禁邪而制放,要辭達而理舉,故無取乎宂長。” 劉良 注:“宂長,謂煩多也。” 唐 白居易 《得微之到官後書》詩:“ 通州 海内恓惶地,司馬人間冗長官。”自注:“長,去聲。”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書畫》:“故名輩為小牛小虎,雖畫毛,但略拂拭而已。若務詳密,翻成宂長。” 宋 趙叔向 《肯綮錄·長物》:“今人謂什物宂雜曰宂長,去聲。” 清 胡鳴玉 《訂訛雜錄·冗長》:“宂長,音仗,義與剩賸同……俗用此二字,誤為長短之長。” 柳青 《創業史》第一部第十六章:“有生動、簡明的報告,的确也有冗長、枯燥、使人睡覺的報告。”
“宂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解釋
“宂長”讀作rǒng cháng(部分資料中可能存在誤标為“mín cháng”的情況),意為多而無用、冗贅,通常用于形容文字、言語或事物内容繁雜且缺乏重點。例如《文選·陸機》中提到“無取乎宂長”,即強調寫作應避免冗長累贅。
詞源與用法
常見混淆
需注意與以下詞語區分:
使用建議
現代語境中,“冗長”更為常用,而“宂長”多出現在文言或特定文學表達中。寫作時可根據文體選擇,避免混淆字形或發音。
若需進一步考證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文選》或唐代詩文等文獻來源。
宂長是一個漢字,它的意思是“大方、慷慨”。它是一個形容詞,用來描述一個人的性格或行為。
宂長的部首是宀和長。宀是一個常見的部首,表示有關它所包圍的東西與房屋有關。長是宂長的第二個部首,表示這個字的意思與長有關。
宂長一共有8個筆畫。
宂長的來源不太清楚,可能是根據邑的古字形而來。邑是古代村落的意思,它和長相結合,表示一個人在長官那裡大方慷慨。
宂長的繁體字為寚長。
宂長在古時候的寫法有一些變化,最早的寫法是宀長。後來出現了一種寫法是⺝長,其中⺝是宀的變體。現代漢字的寫法則是宀長的合并形式。
他待人宂長,赢得了大家的尊敬。
宂義(慷慨大方)、宂德(慷慨的品德)、宂氣(寬宏大度的氣量)
慷慨、大方、豪爽
小氣、吝啬、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