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監督主持。《北史·儒林傳上·權會》:“ 會 性恬靜,不慕榮勢,恥於左宦,固辭。 暹 識其意,遂罷薦舉。尋追修國史,監知太史局事。”《隋書·裴矩傳》:“臣既因撫納,監知關市。”
“監知”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監督主持,主要用于描述對某項事務的監管與執行雙重職責。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該詞由“監”(監督)和“知”(主持、管理)組合而成,強調在監督的同時承擔管理職責。例如《北史·儒林傳上·權會》記載權會“監知太史局事”,即指其負責監督并主持太史局的工作。
文獻用例
現代適用性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古籍研究或曆史文獻分析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職能範圍。
總結來看,“監知”是古代行政術語,強調監督權與管理權的結合,需通過具體曆史案例把握其内涵。
監知是一個漢字詞語,多用作動詞,意為目視、觀察、監管并知曉事物的情況。
監知的部首是目(mù),共有11畫。
監知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它組合了“眼睛”和“知道”的意思。原先用來形容眼睛注視、觀察事物,後來引申為觀察、監管、知悉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監知的寫法為「監知」。
在古代漢字中,監知的寫法會有一些不同。例如,在《說文解字》中,監字的寫法為「觀知」,意為仔細觀察,知曉事物。
1. 老師一直在監知學生們的學習進度。
2. 公司雇傭了專門的安保人員來監知現場情況。
監視、監控、觀察、察知
觀察、矚望、窺視
忽視、不知、疏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