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顧臉面,翻臉。 元 石子章 《竹塢聽琴》第四折:“元來如此。我若不害心疼,等我來打落他一個沒面皮纔好。” 元 無名氏 《争報恩》第四折:“您兄弟每今日待勸我回心意,自到官來,當日我便與他沒面皮。”
“沒面皮”是元代戲曲中常見的俗語,其含義可解釋為:
一、核心詞義 指不顧及臉面、撕破情面,常表示因矛盾或沖突導緻關系決裂的行為。該詞在元代雜劇中多用于人物争執時的情緒表達,例如《竹塢聽琴》第四折中“打落他一個沒面皮”,《争報恩》第四折“自到官來當日,我便與他沒面皮”。
二、語境特征
三、現代延伸 該詞彙雖已不常見于現代漢語,但保留了「撕破臉」「不留情面」的語義内核,與當代俗語「拉下臉」存在近似表達效果。需注意其古白話色彩較濃,多出現在仿古文本或方言中。
《沒面皮》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做事不講道理、不顧他人感受、不顧及自己的面子,甚至不遵守社會規則和道德準則。這個詞常用于形容那些言行過激、不顧他人感受的人。
《沒面皮》這個詞由三個漢字組成:沒(mò)、面(miàn)、皮(pí)。其部首拆分為:沒(目)、面(面)、皮(白)。根據漢字的筆畫計算方法,沒有4畫、面有9畫、皮有5畫。
《沒面皮》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它屬于地方方言的俚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面子是人們非常重視的概念,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際關系中的親疏和尊卑。因此,一個人為了維持自己的面子,會選擇在某些情況下不顧及他人的感受和社會規則,這種行為就被形容為“沒面皮”。在繁體中文中,該詞的寫法為「沒面皮」。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若用古代漢字寫作“沒面皮”,可能會按照古代的規範寫成「冇」(表示“沒”)、「麵」(表示“面”)、「皮」。這些字形在現代已經不再通用。
1. 他做事太過分了,完全沒面皮。 2. 她說話毫無顧忌,真是沒面皮。 3. 這個人任性得很,根本不顧面皮。
1. 臉皮薄:指一個人心志懦弱、容易受到外界言辭或行為的影響。 2. 愛面子:形容一個人非常在乎自己的形象和面子,通常會刻意表現得體面而不會做出有悖于自己形象的事情。
1. 視死如歸:指一個人勇敢無畏,甯願犧牲生命也不改變初衷。 2. 毫不在意:形容一個人對某件事情或他人的态度冷漠,毫不在乎。
1. 留有面子:指一個人在行動或言辭中顧及自己的面子和他人的感受。 2. 注重形象:形容一個人非常在乎自己的形象和外在表現,會刻意維持好的形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