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會戰的意思、長沙會戰的詳細解釋
長沙會戰的解釋
1939年至1941年間,日軍先後三次對長沙發動進攻,其主要戰略目标是打擊和削弱中國軍隊的實力,所以每次會戰都不超過一個月。中國軍民利用有利地形,節節抵抗,保存實力,消耗敵人,然後進行決戰。其中尤以第三次會戰最為出色,使敵軍遭到很大損失。
詞語分解
- 長沙的解釋 中國湖南省省會,城市面積平方公裡,人口.萬,其中市區人口萬,位于湖南省中部,湘江下遊,京廣鐵路線上。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機械、紡織和食品加工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城市,湘繡聞名中外詳細解
- 會戰的解釋 ∶兩軍各集結強大主力,以一決勝負的戰役 ∶集中有關力量,突擊完成某項任務會戰海河工地詳細解釋.敵對雙方主力在一定地區和時間内進行的決戰。《戰國策·韓策一》:“ 山 東之卒,被甲冒胄以會戰, 秦 人捐
網絡擴展解釋
長沙會戰,又稱“長沙保衛戰”,是抗日戰争期間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以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進行的三次大規模攻防戰。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與時間範圍
長沙會戰發生于1939年9月至1942年1月(部分資料延至1942年2月),包含三次主要戰役。它是抗日戰争相持階段的重要戰役,也是中國軍隊首次以武力迫使日軍退回原戰略态勢的戰役。
二、曆史背景
- 國際形勢:1939年二戰全面爆發後,日本試圖通過占領長沙打通大陸交通線,配合軸心國戰略。
- 日軍戰略調整:進入相持階段後,日軍轉向“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試圖奪取長沙威脅重慶,迫使中國屈服。
- 中國戰略需求:長沙是華中交通樞紐與西南屏障,守住此地對持久抗戰至關重要。
三、三次會戰概況
-
第一次(1939年9-10月)
日軍10萬人三路進攻長沙,薛嶽指揮40萬中國軍隊采用“誘敵深入”戰術,最終迫使日軍撤退。
-
第二次(1941年9-10月)
日軍調整戰術一度攻占長沙,但中國軍隊迅速反攻收複失地,雙方傷亡慘重。
-
第三次(1941年12-1942年1月)
薛嶽獨創“天爐戰法”,将長沙作為“爐膛”誘敵圍殲,重創日軍,成為經典戰役。
四、意義與影響
- 軍事價值:粉碎日軍“以戰迫降”戰略,殲敵11萬餘人,延緩了日軍南進計劃。
- 國際影響:提振反法西斯陣營信心,中國國際地位提升。
- 精神鼓舞:展示了中國軍民抗戰決心,成為相持階段少有的正面戰場勝利。
如需進一步了解某次戰役細節,可參考權威曆史資料或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長沙會戰》這個詞是指中國曆史上發生在長沙地區的一次重要戰役。下面是對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的簡要說明:
拆分部首和筆畫:
《長沙會戰》中的漢字“長”由一橫(一)和一丨(丨)組成,是一個三筆字,部首為長部;
而“沙”由三橫(三)和一點(丶)組成,是一個四筆字,部首為水部。
來源:
《長沙會戰》指的是中國國共兩黨在抗日戰争時期,于1944年發生在湖南省長沙地區的一次大規模戰役。
繁體:
在繁體字中,《長沙會戰》的漢字書寫形式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長沙會戰》的寫法與現代漢字相同。
例句:
《長沙會戰》是中國抗日戰争中的一次關鍵戰役,表現了中國軍民的勇敢和堅決抵抗侵略的精神。
組詞:
長沙、會戰
近義詞:
湘西阻擊戰、湘南抗戰
反義詞:
和平、合作
希望以上回答對你有幫助!如果有任何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