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長沙會戰的意思、長沙會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長沙會戰的解釋

1939年至1941年間,日軍先後三次對長沙發動進攻,其主要戰略目标是打擊和削弱中國軍隊的實力,所以每次會戰都不超過一個月。中國軍民利用有利地形,節節抵抗,保存實力,消耗敵人,然後進行決戰。其中尤以第三次會戰最為出色,使敵軍遭到很大損失。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長沙會戰是抗日戰争時期(1931-1945年)中國軍隊在湖南省長沙市及周邊地區與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三次戰略性防禦戰役的統稱。該戰役以地理命名,凸顯了長沙作為戰略要地的軍事價值。根據《漢語大詞典》對“會戰”的釋義(指雙方主力在特定區域集中兵力進行的決定性戰役),長沙會戰符合大規模、高烈度軍事對抗的定義。

從曆史背景看,長沙地處華中交通樞紐,控制着連接西南與東南的鐵路幹線,日軍試圖通過占領長沙打開通往中國西南腹地的通道。三次戰役分别發生于1939年9月、1941年9月和1941年12月,中國軍隊采取“天爐戰術”,依托湘北複雜地形實施逐次抵抗,最終迫使日軍撤退。

戰役的軍事價值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打破了日軍“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據《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記載,第三次長沙會戰使日軍傷亡5萬餘人,成為太平洋戰争初期盟軍少有的勝利;其二,牽制了日軍主力,為同盟國在東南亞戰場争取了戰略緩沖;其三,提升了國際社會對中國戰場的關注度,英國《泰晤士報》曾評價其為“東方戰場的斯大林格勒戰役”。

網絡擴展解釋

長沙會戰,又稱“長沙保衛戰”,是抗日戰争期間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以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進行的三次大規模攻防戰。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與時間範圍

長沙會戰發生于1939年9月至1942年1月(部分資料延至1942年2月),包含三次主要戰役。它是抗日戰争相持階段的重要戰役,也是中國軍隊首次以武力迫使日軍退回原戰略态勢的戰役。


二、曆史背景

  1. 國際形勢:1939年二戰全面爆發後,日本試圖通過占領長沙打通大陸交通線,配合軸心國戰略。
  2. 日軍戰略調整:進入相持階段後,日軍轉向“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試圖奪取長沙威脅重慶,迫使中國屈服。
  3. 中國戰略需求:長沙是華中交通樞紐與西南屏障,守住此地對持久抗戰至關重要。

三、三次會戰概況

  1. 第一次(1939年9-10月)
    日軍10萬人三路進攻長沙,薛嶽指揮40萬中國軍隊采用“誘敵深入”戰術,最終迫使日軍撤退。

  2. 第二次(1941年9-10月)
    日軍調整戰術一度攻占長沙,但中國軍隊迅速反攻收複失地,雙方傷亡慘重。

  3. 第三次(1941年12-1942年1月)
    薛嶽獨創“天爐戰法”,将長沙作為“爐膛”誘敵圍殲,重創日軍,成為經典戰役。


四、意義與影響

  1. 軍事價值:粉碎日軍“以戰迫降”戰略,殲敵11萬餘人,延緩了日軍南進計劃。
  2. 國際影響:提振反法西斯陣營信心,中國國際地位提升。
  3. 精神鼓舞:展示了中國軍民抗戰決心,成為相持階段少有的正面戰場勝利。

如需進一步了解某次戰役細節,可參考權威曆史資料或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白災把蟹碑碣邊畫邊遐表幟不成三瓦儴佯車騎踟蛛沖孔儲思德言工貌定洋斷港端明蛾蛾發奮爲雄悱恻纏緜服屦管鮑詭說寒孟後圖候正浣澣家君寄傲疾耕繼古開今井賦矜情作态進躁姬媵看城科級恐恐覽曆聯姻列韻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綸布迷蹤末坐南鄭偏聽破落韓婆媳侵據窮探三材聖髓沈靜寡言庶言踢瓶外屏湘波仙子小幹仵亵黩鞋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