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輕重;難易。《漢書·陳湯傳》:“廷尉 增壽 議,以為‘不道無正6*法,以所犯劇易為罪。’”《後漢書·章帝紀》:“駕言出遊,欲親知其劇易。” 明 李東陽 《伍公神道碑銘》:“事無劇易,務力為之。”
(2).艱難。 馬總 《意林》卷一引《太公六韬》:“知人飢渴,習人劇易,此萬人之将。”《三國志·吳志·呂蒙傳》:“ 子明 少時,孤謂不辭劇易,果敢有膽而已。” 宋 蘇轍 《祭歐陽少師文》:“公之在朝,以直自遂,排斥姦回,罔有劇易。”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劇易漢語 快速查詢。
“劇易”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維度解析:
輕重或難易程度
指事物的複雜程度或處理難度,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漢書·陳湯傳》提到“以所犯劇易為罪”,即根據罪行的嚴重程度量刑。
艱難困苦
在部分語境中引申為艱難狀态,如《三國志·吳志·呂蒙傳》中“不辭劇易”形容不避諱艱難險阻。
現代部分詞典(如查字典)将其歸類為成語,形容事物變化劇烈且易生變故。例如:“局勢劇易,需謹慎應對”。不過這一用法在古代文獻中未明确出現,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擴展。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優先參考《漢書》《後漢書》等經典用例。
《劇易》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戲劇表演場地的易變。也用來形容人情事變化多端、難以捉摸。
《劇易》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劇”和“易”。部首“劇”表示與戲劇相關,部首“易”表示易變。這個成語筆畫總數為13畫。
《劇易》最早出現在《漢書·藝文志》中,其中描述了漢朝時期宮廷中戲劇變化的情況。
《劇易》的繁體字為《劇易》。
古時候,《劇易》的寫法也有所不同。如在《康熙字典》中,劇被寫成“劇”,易保持不變。
1. 這個故事情節跌宕起伏,變化多端,可以稱之為一出《劇易》。
2. 他的言行總是如同一面《劇易》的鏡子,讓人捉摸不透。
易劇人生、劇本、劇變、變劇化、劇情
變幻莫測、無常、迥然不同
穩定、固守不變、一成不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