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隸書之絕佳者。 南朝 梁 陶弘景 《與梁武帝啟》:“ 伯英 既稱學聖, 元常 亦自隸絶,論旨所謂殆同一機神,實曠世莫繼。”
“隸絕”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lì jué,主要用于形容隸書(漢字的一種書體)中極其卓越、達到絕佳境界的作品或書法家。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隸絕”指隸書中的絕佳者,即隸書書法的巅峰之作或造詣極高的書法家。例如南朝梁陶弘景在《與梁武帝啟》中提到:“伯英(張芝)既稱學聖,元常(鐘繇)亦自隸絕”,意指鐘繇的隸書技藝超凡,堪稱絕品。
語境用法
該詞多用于古代書法評論,強調隸書藝術性的登峰造極,常與“草聖”“楷聖”等并提,如“隸絕”與“草聖(張芝)”對舉,凸顯不同書體的頂尖代表。
“隸絕”一詞濃縮了中國古代對書法藝術的極緻追求,特指隸書領域的頂尖水平。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隸絕》是一個漢語詞語,它的意思是“隸書斷絕”。其中,“隸書”指的是古代的一種漢字書體,而“斷絕”表示終止或中斷。因此,隸絕可以理解為隸書的斷絕或失傳。
《隸絕》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隸”和“絕”。其中,“隸”的部首是“阝”(阜),它是指與山有關的部首;“絕”的部首是“纟”(糸),它是指與紡織品有關的部首。
而根據《康熙字典》的統計,整個詞彙《隸絕》總共由11個筆畫組成。
《隸絕》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隸書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漢字書體,它起源于商代、周代的金文,并在秦代時達到了繁盛的階段。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隸書逐漸被其他書體取代,直到漢代末年,隸書終于失去了使用者和傳承者,從而導緻了隸書的斷絕。
《隸絕》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隸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隸書的寫法與現代的楷書形式有很大的不同。隸書筆畫多剛勁有力,構字較為複雜,書寫時有許多獨特的規則和技巧。
1. 隸書在漢代時達到了鼎盛的時期,但很遺憾它在隨後的曆史中逐漸隸絕。
2. 楊淩老師的隸書字體非常漂亮,他曾緻力于隸書的研究和傳承。
隸書、絕迹、絕唱、絕活、絕音
斷絕、絕迹、失傳
傳承、繼續、保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