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隶书之绝佳者。 南朝 梁 陶弘景 《与梁武帝启》:“ 伯英 既称学圣, 元常 亦自隶絶,论旨所谓殆同一机神,实旷世莫继。”
“隶绝”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lì jué,主要用于形容隶书(汉字的一种书体)中极其卓越、达到绝佳境界的作品或书法家。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隶绝”指隶书中的绝佳者,即隶书书法的巅峰之作或造诣极高的书法家。例如南朝梁陶弘景在《与梁武帝启》中提到:“伯英(张芝)既称学圣,元常(钟繇)亦自隶绝”,意指钟繇的隶书技艺超凡,堪称绝品。
语境用法
该词多用于古代书法评论,强调隶书艺术性的登峰造极,常与“草圣”“楷圣”等并提,如“隶绝”与“草圣(张芝)”对举,凸显不同书体的顶尖代表。
“隶绝”一词浓缩了中国古代对书法艺术的极致追求,特指隶书领域的顶尖水平。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隶绝》是一个汉语词语,它的意思是“隶书断绝”。其中,“隶书”指的是古代的一种汉字书体,而“断绝”表示终止或中断。因此,隶绝可以理解为隶书的断绝或失传。
《隶绝》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隶”和“绝”。其中,“隶”的部首是“阝”(阜),它是指与山有关的部首;“绝”的部首是“纟”(糸),它是指与纺织品有关的部首。
而根据《康熙字典》的统计,整个词汇《隶绝》总共由11个笔画组成。
《隶绝》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隶书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汉字书体,它起源于商代、周代的金文,并在秦代时达到了繁盛的阶段。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隶书逐渐被其他书体取代,直到汉代末年,隶书终于失去了使用者和传承者,从而导致了隶书的断绝。
《隶绝》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隸絕」。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隶书的写法与现代的楷书形式有很大的不同。隶书笔画多刚劲有力,构字较为复杂,书写时有许多独特的规则和技巧。
1. 隶书在汉代时达到了鼎盛的时期,但很遗憾它在随后的历史中逐渐隶绝。
2. 杨凌老师的隶书字体非常漂亮,他曾致力于隶书的研究和传承。
隶书、绝迹、绝唱、绝活、绝音
断绝、绝迹、失传
传承、继续、保存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