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态龍鐘的意思、老态龍鐘的詳細解釋
老态龍鐘的解釋
[senile;be old and shaky;doddering old age;old appearance with bent back and unsteady steps] 形容年老體衰、行動不便的樣子
老态龍鐘疾未平,更堪俗事敗幽情。——宋· 陸遊《聽雨》
詳細解釋
形容老年人身體衰老,行動不靈便的樣子。 宋 陸遊 《聽雨》詩:“老态龍鐘疾未平,更堪俗事敗幽情。” 蔣光慈 《少年飄泊者》十七:“我何嘗不想回去見一見我那白發蒼蒼、老态龍鐘的可憐的母親。” 郭小川 《放歌集·秋歌》:“我知道,總有一天,我會衰老,老态龍鐘;但願我的心,還像入伍時候那樣年青。”
詞語分解
- 老态的解釋 .衰老的形容。 唐 白居易 李绛 《杏園聯句》:“老态忽忘絲鬢裡,衰顔宜解酒杯中。” 宋 陸遊 《上元前一日》詩:“老态人未覺,孤愁心自知。”《醒世恒言·李道人獨步雲門》:“已是近百的人,再不見
- 龍鐘的解釋 年老體衰、行動不便的樣子。也指潦倒不得志的樣子交結慚時輩,龍鐘似老翁。;;李端《贈薛戴》老态龍鐘 另指濕漉漉的樣子詳細解釋亦作“ 龍鐘 ”。.身體衰老,行動不靈便者。 北齊 杜弼 《檄梁文》:“
專業解析
“老态龍鐘”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人年老體衰、行動遲緩的狀态。該詞由“老态”和“龍鐘”兩部分構成:
- “老态”指老年人的體态特征,如彎腰駝背、步履緩慢等;
- “龍鐘”源自古代漢語,原指身體搖晃不穩的樣子,後引申為因年老而動作不靈活的狀态。
用法與語境:
- 多用于客觀描述老年人的身體狀态,如“他雖已老态龍鐘,但精神矍铄”。
- 在文學作品中,常與“鶴發童顔”等詞形成對比,突出年齡與精神的反差。
文獻參考:
- 《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年老體衰、行動不便的樣子”。
- 唐代王維《夏日過青龍寺谒操禅師》中“龍鐘一老翁”的表述,印證了該詞的曆史沿用。
來源: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 漢典(www.zdic.net)
網絡擴展解釋
“老态龍鐘”是一個漢語成語,主要用于形容人年老體衰、行動遲緩的狀态。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析:
一、基本定義
- 核心含義:形容人因年老而身體機能退化,表現為彎腰駝背、步履蹒跚、耳聾眼花等特征,既指生理狀态的衰老,也可暗含精神萎靡()。
- 詞源考據:
- “老态”指衰老的體态,“龍鐘”原為連綿詞,表示身體搖晃、行動不便的狀态()。
- 關于“龍鐘”的由來,一說與竹枝搖擺的姿态有關,另一說源自古代“癃”或“隴種”的演變()。
二、用法與語境
- 語法功能:可作謂語(如“他老态龍鐘”)、定語(如“老态龍鐘的老人”)、狀語(如“他老态龍鐘地走着”)()。
- 適用對象:
- 多用于描述老年人,也可比喻長期失意導緻精神頹廢的人()。
- 情感色彩:中性偏感慨,常用于客觀描述或表達對衰老的無奈()。
三、近反義詞
- 近義詞:老氣橫秋、蓬頭曆齒、衰頹老朽()。
- 反義詞:朝氣蓬勃、風華正茂、年富力強()。
四、曆史典故
- 出處:最早見于唐代李端《贈謝戴》:“交結漸時輩,龍鐘似老翁”()。
- 經典引用:宋代陸遊《聽雨》中“老态龍鐘疾未平,更堪俗事敗幽情”進一步強化其文學意涵()。
五、例句參考
- 他雖未滿六十,卻已老态龍鐘,連上樓梯都需攙扶()。
- 郭小川在詩中寫道:“我知道,總有一天,我會衰老。”()。
提示:如需更多用例或曆史文獻,可參考《漢語成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白半薄行邊捷表皮操守茶皷柴米油鹽醬醋茶柴油猖亡從獻大筆如椽濎濴二台蜚鸓風籁忿欝佛羅安國甘鼎杠蓋高蓋哥們鈎鎖骨廣舄後金揀閲驚電荊州金錢花金犀居隣君子營曆陵靈和柳流極霤水夢泡溟漭甯戚胬肉譜記牽紅戚舊青岚铨拟撒拉蓍草詩床受服瞬息之間隨逮挑唇料嘴停産頭兒腦兒馱運王府井威而不猛五戶絲武廕鄉保悉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