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隔并的意思、隔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隔并的解釋

猶隔并。 晉 葛洪 《抱樸子·交際》:“天地不交則不泰,上下不交即乖志。夫不泰則二氣隔併矣。”


謂陰陽失調而生之水旱災害。《後漢書·陳忠傳》:“故天心未得,隔并屢臻。” 李賢 注:“隔并,謂水旱不節也。”《晉書·阮種傳》:“自頃陰陽隔并,水旱為災,亦猶期運之緻。” 元 李冶 《敬齋古今黈》卷三:“天地之氣,陰陽相半,曰暘曰雨,各以其時,則謂之和平。一有所偏,則謂之隔并。隔并者,謂陰陽有所閉隔,則或枯或潦,有所兼并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隔并”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文獻中有以下兩種解釋:

一、自然現象:陰陽失調導緻災害

指陰陽二氣不調和引發的自然災害(如水災、旱災)。這一用法多見于曆史典籍:

二、事物差異:無法并列

現代部分詞典将其解釋為“兩個事物差異過大,無法相提并論”(如),但此用法缺乏權威文獻佐證,可能為現代引申義。

使用建議

在古文閱讀中,應優先考慮“陰陽失調緻災”的原始含義;現代語境下若使用“差異懸殊”的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說明。如需深入考證,可參考《後漢書》《晉書》等古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标題:了解《隔并》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與繁體形式、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相關詞語和反義詞

《隔并》一詞在漢語中具有特定的意義。它是由兩個字組成的,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和筆畫。補充:這個詞通常用于書面語和正式場合,而在口語中使用較少。

拆分部首和筆畫:

《隔并》由兩個部首組成:隔(隹部)和并(曰部)。它的總筆畫數為12畫。

來源與繁體形式:

《隔并》一詞來源于古代漢字,并且是現代漢字的繁體形式。它可能在一些古籍中有所出現,但在現代漢字中并不常見。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關于《隔并》一詞在古代的确切寫法,我們無法提供準确的信息。

例句:

這是一句使用《隔并》的例句:他們之間有一堵高牆《隔并》他們的視線。

相關詞語和反義詞:

相關詞語:分隔、隔離、分開

反義詞:連接、合并、聯合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