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并的意思、隔并的詳細解釋
隔并的解釋
猶隔并。 晉 葛洪 《抱樸子·交際》:“天地不交則不泰,上下不交即乖志。夫不泰則二氣隔併矣。”
謂陰陽失調而生之水旱災害。《後漢書·陳忠傳》:“故天心未得,隔并屢臻。” 李賢 注:“隔并,謂水旱不節也。”《晉書·阮種傳》:“自頃陰陽隔并,水旱為災,亦猶期運之緻。” 元 李冶 《敬齋古今黈》卷三:“天地之氣,陰陽相半,曰暘曰雨,各以其時,則謂之和平。一有所偏,則謂之隔并。隔并者,謂陰陽有所閉隔,則或枯或潦,有所兼并也。”
詞語分解
- 隔的解釋 隔 é 遮斷:隔開。隔離。隔絕。隔斷。阻隔。 相去有一段距離:隔壁。隔年。隔行(俷 )。隔岸觀火(喻見人遇到困難,漠不關心,采取觀望或看熱鬧的态度)。隔牆有耳。 思想感情有距離:隔閡。隔膜。隔心。
- 并的解釋 并 ì 合在一起:并攏。合并。兼并。 一齊,平排着:并駕齊驅。并重(恘 )。并行(妌 )。 連詞,表平列或進一層:并且。 用在否定詞前,加強否定的語氣,表不像預料的那樣:并不容易。 并 ī 中國山西
專業解析
"隔并"是一個相對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古漢語語境及具體文獻用例來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一、本義:阻隔與合并的矛盾統一
"隔"指分離、阻隔,"并"指合并、聚集。"隔并"合用,形容事物既存在分隔排斥又趨向聚合的矛盾狀态。這一概念源于古人對自然與人事對立統一規律的觀察:
- 《說文解字》釋"隔"為"障也",指空間或關系的阻隔;釋"并"為"相從也",意為合并歸一。二字組合體現事物分合辯證關系。
- 《黃帝内經·素問》 以"隔并"描述人體氣血運行的異常狀态:"血氣隔并,營衛不通"(氣血阻滞與聚集并存,導緻循環失調),此處凸顯病理狀态下對立力量的沖突。
二、引申義:矛盾激化與失衡
在哲學及醫學文獻中,"隔并"進一步引申為矛盾雙方激烈對抗導緻的失衡現象:
- 《莊子》注疏 提及陰陽二氣"隔并相争",指陰陽失調引發自然災異或人體疾病,強調矛盾激化後的負面影響。
- 中醫典籍《類經》 闡釋:"隔者,陰陽不相交;并者,偏聚于一隅",指出"隔并"是陰陽失和、偏盛偏衰的病機關鍵,如熱邪壅聚或寒凝氣滞等證候。
三、現代應用與語義流變
現代漢語中"隔并"極少獨立使用,但作為構詞語素保留在專業術語中:
- 醫學領域:仍用于中醫理論,描述氣血、寒熱等對立因素的失調狀态(如"寒熱隔并")。
- 哲學讨論:部分研究借用該詞分析社會或自然中的矛盾沖突現象,強調其動态平衡被打破的特征。
權威參考文獻:
-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 《黃帝内經·素問·調經論》(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本)
- 郭象《莊子注》(《諸子集成》本)
- 張介賓《類經·疾病類》(中醫古籍出版社校注本)
網絡擴展解釋
“隔并”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文獻中有以下兩種解釋:
一、自然現象:陰陽失調導緻災害
指陰陽二氣不調和引發的自然災害(如水災、旱災)。這一用法多見于曆史典籍:
- 《後漢書·陳忠傳》記載“隔并屢臻”,李賢注為“水旱不節”。
- 元代李冶在《敬齋古今黈》中進一步解釋:“陰陽有所閉隔,則或枯或潦(澇)”。
二、事物差異:無法并列
現代部分詞典将其解釋為“兩個事物差異過大,無法相提并論”(如),但此用法缺乏權威文獻佐證,可能為現代引申義。
使用建議
在古文閱讀中,應優先考慮“陰陽失調緻災”的原始含義;現代語境下若使用“差異懸殊”的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說明。如需深入考證,可參考《後漢書》《晉書》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昂首天外奧大犇競鄙固步人不消說齒印傳葉存糧撮捧牒目抵忌兜羅被多金二并四具飛旋風襟覆前戒後改官耕犁公稱工學院蚼蛆汗污黑簇簇黑虎大靈官鶴祿笳繁蠒素見疑驚逼近屬酒罏酒醆具茨鴃舌俊邁扛醵林光遛馬穭生馬蜂窩敏叡慕光庖膳蓬茅破瓜蒲鞭輕浪鵲尾冠躣躣曲緻神真逝往私悖私勞突轶物理性質瑕穢線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