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揮弦。指彈琴。徽,通“ 揮 ”。 晉 葛洪 《抱樸子·博喻》:“故有不能下棊而經目識勝負,不能徽絃而過耳解 鄭 雅者。”
(2).琴上的徽和弦。 唐 韓愈 《秋懷》詩之七:“有琴具徽絃,再鼓聽愈淡。” 韓醇 注引《晉書·陶潛傳》:“畜素琴一張,徽弦不具。”今本《晉書》作“絃徽”。
(3).指代琴。 元 王學文 《柳梢青·友人至》詞:“愁懷無語相看,謾寫入、徽絃自彈。”
(4).弦索。指弓弦。
“徽弦”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典詞彙,其解釋需結合曆史文獻和文學語境。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分析:
琴的部件
“徽”指古琴面闆上标識音位的圓點标記,“弦”即琴弦。二者合稱代指琴的構造,如唐代韓愈《秋懷》詩“有琴具徽弦”即描述琴的形制。
彈琴動作
通假“揮弦”,即彈奏琴弦的動作。晉代葛洪《抱樸子·博喻》中“不能徽弦而過耳解鄭雅”即此意。
代指琴本身
元代王學文詞作“謾寫入徽弦自彈”中,“徽弦”借指琴,賦予器物以人文意象。
象征高雅藝術
因古琴在古代文人中的地位,“徽弦”常被用于比喻清雅脫俗的文化修養,如《柳梢青》詞中“徽弦自彈”暗含孤高心境。
異體書寫
古籍中亦作“徽絃”,如《晉書》版本差異中出現的“絃徽”。
擴展指代
少數文獻将弓弦、絲弦樂器統稱為“徽弦”,但此用法較少見。
該詞高頻出現于詩詞,如:
注:部分網頁提及“徽弦”為成語,但主流詞典未收錄此用法,可能為個别文獻的引申比喻,需謹慎采用。
《徽弦》是一個詞語,意指古代樂器琴上的琴弦。它含有音樂、藝術等深刻的内涵。
徽(徒部,心旁)弦(弓部,弓旁)。
《徽弦》一詞最早見于宋代文學家蘇洵的《紀事》:“靜則安之,動則徽弦。”在這裡,它是指琴弦在演奏時所發出的聲音,用來形容音樂的美妙。
《徽弦》的繁體字為「徽弦」。
在古時候,「徽弦」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其中「徽」字的上部為「彳」,下部為「心」,而「弦」字的「弓」部為「弓」,下部為「弓」。
1. 月色如水,一曲徽弦,如泣如訴,令人動容。
2. 那位琴師輕撥徽弦,一陣悠揚的琴音飄蕩在空中。
徽琴、琴弦、彈徽、徽音。
琴音、弦音、樂音。
刀劍、戰鼓、喧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