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揮弦。指彈琴。徽,通“ 揮 ”。 晉 葛洪 《抱樸子·博喻》:“故有不能下棊而經目識勝負,不能徽絃而過耳解 鄭 雅者。”
(2).琴上的徽和弦。 唐 韓愈 《秋懷》詩之七:“有琴具徽絃,再鼓聽愈淡。” 韓醇 注引《晉書·陶潛傳》:“畜素琴一張,徽弦不具。”今本《晉書》作“絃徽”。
(3).指代琴。 元 王學文 《柳梢青·友人至》詞:“愁懷無語相看,謾寫入、徽絃自彈。”
(4).弦索。指弓弦。
徽弦是漢語中具有複合文化意象的詞彙,在《漢語大詞典》中被解釋為“琴徽與琴弦的合稱”,特指古琴上調節音律的标識裝置與發音載體。作為中國傳統音樂器具的核心構件,徽弦系統承載着音律學原理,十三徽對應十二律呂加一清聲,弦長比例遵循三分損益法,如第七徽處弦長比為$frac{2}{3}$,與純律音程相合。
該詞在《文心雕龍·知音》等典籍中引申為知音相契的象征,如“凡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即依托徽弦的調試原理比喻藝術鑒賞能力。現代琴學研究顯示,戰國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弦琴已具備原始徽位雛形,至唐代雷氏家族制琴時将十三徽定制為行業标準,這一演變過程在《琴史·盡美》中有詳細記載。
在聲學層面,宋代沈括《夢溪筆談》精确論述了徽弦共振原理:“琴瑟弦皆有應聲,宮弦則應少宮,商弦即應少商。”這種物理特性被應用于《神奇秘譜》等琴譜的記譜體系,形成“聲應律呂”的演奏規範。當代音樂考古通過頻譜分析證實,良渚文化時期的骨笛已存在類似徽弦體系的音階劃分機制。
“徽弦”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典詞彙,其解釋需結合曆史文獻和文學語境。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分析:
琴的部件
“徽”指古琴面闆上标識音位的圓點标記,“弦”即琴弦。二者合稱代指琴的構造,如唐代韓愈《秋懷》詩“有琴具徽弦”即描述琴的形制。
彈琴動作
通假“揮弦”,即彈奏琴弦的動作。晉代葛洪《抱樸子·博喻》中“不能徽弦而過耳解鄭雅”即此意。
代指琴本身
元代王學文詞作“謾寫入徽弦自彈”中,“徽弦”借指琴,賦予器物以人文意象。
象征高雅藝術
因古琴在古代文人中的地位,“徽弦”常被用于比喻清雅脫俗的文化修養,如《柳梢青》詞中“徽弦自彈”暗含孤高心境。
異體書寫
古籍中亦作“徽絃”,如《晉書》版本差異中出現的“絃徽”。
擴展指代
少數文獻将弓弦、絲弦樂器統稱為“徽弦”,但此用法較少見。
該詞高頻出現于詩詞,如:
注:部分網頁提及“徽弦”為成語,但主流詞典未收錄此用法,可能為個别文獻的引申比喻,需謹慎采用。
扁額慚驚插漢襜裳長調長铩俶成挫敗滴羞撲速短中取長風蛤忿懥汞溴紅豪強橫斂鶴怨徽範降席踐蹑勦殄譏揣旌蓋今士金約絶膑口澤婪贓雷紋厲禁離言辨白籠子鹿牀鹵潟密擠袅娜昵詞牛山木讴思毗陵乾冬阡原秋享取締人方仁育宂瑣哨所繩愆糾缪甥徒是非曲直秫秫四食特殊抟飛頽壖妄折無雙纖毫不爽謝公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