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盟信的意思、盟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盟信的解釋

猶盟約。語本《莊子·讓王》:“阻兵而保威,割牲而盟以為信。”《左傳·哀公二十年》“先主與 吳王 有質” 晉 杜預 注:“質,盟信也。” 宋 範仲淹 《奏乞宣谕大臣定河捍禦策》:“ 元昊 僭號擾邊,屢擒将帥,如盟信可保,何至此今日之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盟信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古今兩層含義,需結合權威辭書與古籍用例進行解析:


一、現代漢語釋義(核心含義)

指結盟時作為信物的物品,是盟約的具象化憑證。

權威依據: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将“盟”釋為“發誓締約”,而“信”指“憑據、信物”。二者結合後,“盟信”特指古代盟誓儀式中雙方交換的信物(如玉器、符節等),象征對盟約的忠誠。

示例:

兩國君主以玉璧為盟信,昭示互不侵犯之約。


二、古代文獻中的特殊用法

在部分典籍中,“盟信”引申為堅守盟約的誠信品德,強調締約方的道德約束。

經典出處:

  1.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夫盟信之行,唯義所在。”

    此處的“盟信”指恪守盟誓的信用精神,體現古人重諾的價值觀。

  2. 《左傳·襄公九年》:

    記載諸侯盟誓時強調“昭明盟信”,即通過儀式公開彰顯誠信。


三、文化内涵解析

“盟信”濃縮了中國古代契約文化的雙重維度:


參考資料(基于權威出版物):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2. 司馬遷.《史記》. 中華書局點校本, 1982.
  3.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 中華書局, 2009.

網絡擴展解釋

“盟信”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礎解釋

“盟信”指盟約,即通過締結盟誓建立的信用關系,強調雙方或多方在約定中的相互承諾。該詞源自《莊子·讓王》:“阻兵而保威,割牲而盟以為信”,意為通過宰殺牲畜舉行盟誓儀式來确立信任。


二、曆史引證與用法

  1. 古代典籍

    • 《左傳·哀公二十年》提到“質,盟信也”,晉代杜預注釋時明确将“質”(人質或信物)與盟信關聯,體現古代通過實物或行動強化盟約的實踐。
    • 宋代範仲淹在《奏乞宣谕大臣定河捍禦策》中,以“如盟信可保”表達對盟約可靠性的質疑,反映該詞在政治軍事中的實際應用。
  2. 現代延伸
    現代語境中,“盟信”可指團體、階級或國家間的聯合關系,例如國際條約、合作協議等。


三、相關概念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籍原文或現代用例,可參考《莊子》《左傳》及宋代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愛國統一戰線筆墨之林賓倅壁宿操術饬歸充滿雌風祠宮悼懾燈人兒诋叱帝綱額解房産繁缛伏惟過密過形合伯合境鴻涯回含降祥奸回交灑極地爬天金閃閃禁坐激抮遽切疴禍庫錦蘭質蕙心绫绮離任龍口氓廛門巷廟牲曩舊屏藩平怿普恩鋪家侵桡遒勁秋羅日烏升廕食葛輸賮四腳送元寳崧鎮跳蹋違忤文瘋相呴相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