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誓師的意思、誓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誓師的解釋

(1) [a rally to pledge resolution before going to war]∶出征前統帥向戰士宣布作戰意義,表示決心

(武王)躬擐甲胄,以伐無道而讨不義,誓師 牧野,以踐天子之位。——《淮南子·要略》

(2) [take a mass pledge]∶泛指群衆集會莊嚴地表示決心

誓師大會

詳細解釋

(1).《書·大禹谟》:“ 禹 乃會羣後,誓于師曰:濟濟有衆,鹹聽朕命。”後以“誓師”指軍隊出征前或作戰時,統帥向将士宣示作戰意義,以激勵士師的戰鬥意志。《淮南子·要略》:“﹝ 武王 ﹞躬擐甲胄,以伐無道而讨不義,誓師 牧野 以踐天子之位。”《舊唐書·忠義傳下·張巡》:“ 巡 神氣慷慨,每與賊戰,大呼誓師,眥裂血流,齒牙皆碎。”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一:“ 太祖 既誓師讎 明 ,戡 撫順 ,夷 清河 ,遂以 天命 四年春,留兵六千守 劄喀關 備 明 。”

(2).泛指群衆集會莊嚴地表示完成某項重要任務的決心。 殷夫 《一九二九年五月一日》詩之五:“我們的五一祭是誓師禮,我們的示威是勝利的前提。”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誓師”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hì shī,其核心含義包含兩個層面:

一、定義與基本内涵

  1. 軍事意義
    指軍隊出征前或作戰時,統帥向将士宣示作戰意義,揭露敵方罪惡,強調紀律與士氣,以激勵戰鬥意志。這一傳統可追溯至古代,如《尚書》中記載夏禹、商湯、周武王出征前均舉行誓師儀式(如《甘誓》《湯誓》《牧誓》),申明獎懲規則與戰略目标。

  2. 現代延伸
    泛指群衆集會莊嚴表示完成某項重要任務的決心,如“高考百日誓師”“項目攻堅誓師大會”等。


二、曆史淵源與發展

  1. 古代軍事傳統
    最早源于夏商周時期,如夏啟讨伐有扈氏前在甘水之濱誓師,提出“正義之戰”的合法性,成為後世典範。
    相關公式:作戰前動員可簡化為
    $$
    text{士氣} propto frac{text{正義性宣示} + text{紀律規範}}{text{敵方罪惡揭露}}
    $$

  2. 近現代應用
    例如1926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前在廣州誓師,孫中山通過集會激發軍民統一國家的信念。


三、文化與社會意義

若需了解具體曆史案例(如《牧誓》内容)或現代誓師大會流程,可參考權威典籍或新聞報道。

網絡擴展解釋二

《誓師》的詞義

《誓師》是一個漢字詞語,它表示一個人願意向老師或導師做出莊重的承諾,接受其指導、教育并追隨其教誨。這個詞具有崇高的意義,傳達了尊師重教的價值觀和承諾。

《誓師》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誓師》的部首是讠(yán)和言(yán),它們都屬于漢字部首中的"讠部"和"言部"。根據筆畫的計算,這個詞可以分解為13筆。

《誓師》的來源

《誓師》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的《小雅·谷風》一篇中,其中有句“誓師弟子言”,意為發誓追隨老師的教誨。後來,這個詞被廣泛引用,并成為了一種漢字詞語。

《誓師》的繁體

《誓師》這個詞的繁體字為「誓師」,其中的「誓」是"言"部,「師」是"師"部。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些不同。《誓師》在古時的寫法中,「誓」字的上半部分是一個語旁,下半部分則寫成一個「言」字;而「師」字則由一個旁字"帀"和一個主字"史"組合而成。

《誓師》的例句

1. 他向老師誓師,表示願意全力以赴學習。

2. 在這個重要的節點上,我們要謹記誓師時的誓言。

《誓師》的組詞

誓師新生、誓師大會、誓師群衆、誓師典禮

《誓師》的近義詞

師道、宣誓、師承、結師

《誓師》的反義詞

背叛、違背、不守誓言、不尊師重教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