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吏额的意思、吏额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吏额的解释

官吏的员额。 宋 苏辙 《论吏额不便二事札子》:“自官制以来,六曹、寺、监,吏额累经增添,人溢於事,实为深弊。”《宋史·职官志一》:“﹝ 元祐 ﹞四年,又别立吏额。”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吏额"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由"吏"和"额"两个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的是官员或吏员的编制名额或定额。具体解释如下:

  1. 字义分解:

    • 吏 (lì): 泛指古代的大小官员、吏员,特指在官府中办理具体事务的低级公务人员。
    • 额 (é): 本义指额头,引申为规定的数目、限额、名额、定额。
    • 吏额: 合起来就是指官府中吏员职位的固定编制数量或名额。
  2. 历史语境与用法:

    • 在古代行政体系中,特别是像宋代这样官僚制度高度发达的时期,朝廷会对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府配备的吏员数量做出明确规定,这个规定的数量就是“吏额”。
    • 设置“吏额”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官僚机构的规模,防止冗员泛滥,保证行政效率和财政开支的可控性。
    • 例如,在宋代历史文献中,常有关于“裁汰冗吏”、“核定吏额”的记载,指的是精简超出定额的吏员,或者重新审核确定吏员的编制名额。
  3. 与现代词汇的区别:

    • 现代汉语中,“编制”一词的含义最接近古代的“吏额”,指机关、企事业单位根据工作需要所规定的人员配置定额及其相关的职务分配。
    • 因此,“吏额”可以理解为古代官府中吏员的“编制”或“定员”。

总结定义: 吏额,指古代官府中按规定设置的吏员职位名额或编制数量。它是国家控制官僚规模、管理行政人员的重要手段。

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吏额”是古代政治制度中的术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内容详细解释:

一、基本词义

吏额指官吏的员额,即官方规定的官员编制人数。该词常见于宋代文献,用于描述官职设置的数量限制或调整。例如:

二、历史背景与出处

  1. 宋代官制改革
    北宋时期,因官僚机构膨胀导致“人溢于事”,苏辙在《论吏额不便二事札子》中批评六曹、寺、监等机构不断增添吏额,认为这是行政效率低下的根源。

  2. 应用范围
    吏额不仅包括中央机构,也涉及地方官府胥吏(办理文书的小吏),体现对各级官员数量的管控。

三、相关延伸

如需进一步了解宋代官制或具体案例,可参考《宋史·职官志》原文或相关研究论著。

别人正在浏览...

陂堨编目倡籍抄示差尉崇长虫鸡触着藂棘篡煞登歌瞪眸豆腐肥肠逢场作乐风鑒风疏凤丝高帽耕纺宏纵镜饰进计绝种峻词癞猴子累教不改联播练儿墚地狸沙庐墓吕召没了捆儿宁吉凝虚牛仔輤车气凌霄汉起早羣务柔温如虎得翼丧家之狗设境省録神貌刷闹书鼓睡息损彻停驻头由头阵抟沙作饭頽迁踠尾飨象衔弦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