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蛀壞。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九篇:“後 公佐 訪古 東吳 ……於石穴間得《古嶽瀆經》第八卷,乃得其故,而其經文字奇古,編次蠹毀,頗不能解。”
蠹毀(dù huǐ)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蠹”和“毀”兩個語素構成,多用于書面語或古漢語語境,其核心含義指因蛀蝕而毀壞,強調事物因内部蛀蟲的長期侵蝕導緻最終破壞或朽壞的過程與結果。以下從詞典角度分述其詳細釋義及來源依據:
蠹(dù)
毀(huǐ)
核心語義:
指物體(尤指書籍、建築、織物等)因長期遭蛀蟲侵蝕而逐漸損毀、朽壞。強調由内而外、漸進性的破壞過程,隱含“由小害積累至大毀”的意味。
示例:
“古籍久藏于潮室,終遭蠹毀。”
(古書長期存放于潮濕房間,最終被蛀蟲蝕毀。)
語用特征:
屬書面雅言,多見于文史典籍,現代漢語使用頻率較低,但保留于專業文獻或文學描寫中。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蠹毀:蛀蝕毀壞。”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版,第8卷第531頁。
《辭源》(修訂本):
“蠹:蛀蟲;蛀蝕。‘蠹毀’謂蟲蛀而毀壞。”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版,第4冊第289頁。
《古代漢語詞典》:
未直接收錄“蠹毀”詞條,但分釋“蠹”為“蛀蝕器物之蟲”,“毀”為“破壞”,複合義可推證。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
“其書蠹毀過半,斷簡殘編,難窺全豹。”
(該書被蟲蛀毀大半,僅剩殘篇,難以窺見全貌。)
此例印證“蠹毀”用于描述書籍損毀的典型語境。
蛀蝕、蟲蠹、朽壞(均強調蟲害導緻的破壞)。
保全、護存(指保護免受侵害)。
“蠹毀”區别于一般性“毀壞”,特指蟲蛀引發的漸進性破壞,隱含自然衰敗的不可逆性。
“蠹毀”為具象與隱喻兼具的書面詞彙,其釋義根植于漢語字源與經典文獻,權威辭書均有明确載錄,適用于描述物質文化遺産的損毀現象。
“蠹毀”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dù huǐ,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字面含義
由“蠹”(蛀蟲)和“毀”(破壞)組成,字面指蟲蛀導緻的損壞,如書籍、木器等被蛀蟲侵蝕。
比喻含義
引申為事物因長期腐蝕或破壞而衰敗,可用于抽象概念(如經濟、文化等)。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描述古籍時使用“蠹毀”,生動體現了該詞在文獻中的實際應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組詞或例句,可參考權威詞典(如、2、8)。
骜倨八卦衣謗詞闆規謗議寶钿剝斂鬓髭伯通橋蚩蚩饬戒敕曉出外倅職丹麾道價登頓定論東家女哆咴風舉雲搖附筆觥酧冠玉貴德宦海風波徊腸傷氣護密虎戲将近僵滞姣妍澆用輯裡絲濬發刻薄寡恩闊蹑利于隆窯冥國謬誤百出貊鄉鼠攘弄精魂乾打雷,不下雨七拱八翹傾刻山羊聲榮失儀施與水仙搜拏題面玮瑰卧箜篌吳山小腸氣宵寐效應禊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