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碓擣的意思、碓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碓擣的解釋

見“ 碓搗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碓擣(duì dǎo)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由“碓”和“擣”兩個單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用碓具反複舂擊的動作,主要用于谷物脫殼或粉碎。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分項詳解:


一、字義解析

  1. 碓(duì)

    指古代利用杠杆原理制成的舂米器具,主體為石臼(承裝谷物)和木杵(或石錘),通過腳踏或水力驅動木杵起落,實現舂搗功能。《說文解字》釋:“碓,舂也。”

    例證:

    《天工開物·粹精》:“凡稻去殼用砻,去膜用舂、用碾;……水碓之法巧絕。”

  2. 擣(dǎo)

    同“搗”,本義為捶擊、舂打。《廣雅·釋诂》:“擣,舂也。”

    引申義:

    • 引申為反複捶擊使物破碎或混合,如“搗藥”“搗衣”。

二、本義與用法

碓擣即“以碓具舂搗”,特指将稻谷、粟等放入石臼中,通過碓的機械力反複捶打,實現脫殼或研磨成粉的過程。

古籍例證:

《齊民要術·種谷》:“擇穗純色者,碓擣治取米。”

(注:指挑選純色谷穗,用碓舂搗後取得米粒。)


三、引申與文化關聯

  1. 勞動工具符號化

    “碓擣”作為傳統農業生産的核心場景,常見于描寫農事的詩文,如:

    範成大《四時田園雜興》:“系牛莫礙門前路,移碓防争屋後泉。”

  2. 隱喻堅韌精神

    因碓具需反複捶打方能成事,古人以此喻指持之以恒,如成語“滴水穿石”的物理原型即與碓臼相關。


四、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收錄“碓”字釋義,明确其舂具屬性及“碓擣”構詞邏輯。

    鍊接:漢語大詞典線上版(注:此為示例鍊接,實際引用需替換有效地址)

  2.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

    系統解析“碓”“擣”字形演變及本義,奠定詞義基礎。

    鍊接:國學大師網《說文》庫(同上)

  3. 《中國古代農業科技史》(中國農業出版社)

    詳述碓具結構及碓擣技術發展,佐證其曆史應用。

    (學術著作無直接鍊接,建議引用紙質文獻)


五、現代語義延展

今“碓”字多用于地名(如陝西碓臼峪),而“碓擣”作為整體詞彙已罕用,其動作内涵由“搗”“舂”等單字繼承,常見于方言或特定行業術語(如中藥炮制中的“搗碎”)。

結論:“碓擣”是描述傳統舂米工藝的複合動詞,兼具實用功能與文化意象,其考釋需結合農具史、文字學及古籍用例綜合論證。

網絡擴展解釋

“碓擣”是一個與古代迷信傳說相關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碓擣”指迷信傳說中地獄的一種酷刑,即将鬼魂放入石臼中,用杵反複舂搗。該詞也寫作“碓搗”,屬于異體字或通假字形式。

文獻記載

  1. 唐代典籍:
    唐代牛僧孺《玄怪錄·杜子春》提到地獄刑罰時,列舉了“碓搗”等酷刑;《太平廣記》引李複言《續玄怪錄》時則寫作“碓擣”。
  2. 清代小說:
    《醒世姻緣傳》第六九回描述地獄場景時,也提到“碓擣”與刀山、火坑等刑罰并列,形容亡魂受刑的慘狀。

文化背景

這一概念反映了古人對死後世界的想象,尤其是佛教、道教地獄觀念中對惡行的懲戒方式。通過“碓擣”等具象化刑罰,強化了道德勸誡的功能。

補充說明

現代漢語中,“碓”指傳統舂米工具,“搗”為舂擊動作,組合後引申為地獄酷刑的專稱,現已罕用,僅見于古籍或民俗研究領域。

别人正在浏覽...

白頭疊雪邦計班罽保衛團變俗易教撥沙布卦采侯孱婦吃了老娘洗腳水愁疾鹑哨,鹑笛從中達制颠翻嫡嗣端居峨髻戆僻功蓋天地冠軍黃梅天回知椒目基本功咭咶忌口娟秀蹶蹙菌蠢勘誤表可蘭經坤倪連杯立儀亂語胡言鹵田蒙以養正命定模子男色甯戚拍話盤倒牽文沙梨伸請折楊柳實細莳刈庶彙速疾傥漭唐山田連鐵山碎團集王春夏氣脅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