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抗墜的意思、抗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抗墜的解釋

指音調的高低清濁。語出《禮記·樂記》:“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隊。” 孫希旦 集解引 方悫 曰:“抗,言聲之發揚;隊,言聲之重濁。”隊,後作“墜”。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章句》:“歌聲靡曼,而有抗墜之節也。” 唐 段安節 《樂府雜錄·歌》:“善歌者必先調其氣,氤氲自臍間出,至喉乃噫其詞,即分抗墜之音。既得其術,即可緻遏雲響谷之妙也。” 清 趙翼 《題<杜詩雙聲疊韻譜>》詩:“抑揚抗墜間,妙有自然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抗墜是漢語中一個具有音樂性表述的古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聲音的高低起伏與和諧相濟。《漢語大詞典》将其解釋為“猶亢墜”,即聲調或高昂或沉落,形成音律的對比與平衡。

從構詞角度分析:“抗”本義為對抗、高舉,《說文解字》釋作“扞也”,引申為聲調高亢;“墜”原指物體落下,《玉篇》解為“堕也”,在音樂語境中喻指低回婉轉之音。二者組合構成對立統一的聲韻概念,常見于古代樂論,如《禮記·樂記》所述“歌者上如抗,下如墜”,正是通過音調升降創造藝術張力。

在文學批評領域,該詞被拓展為審美标準。清代姚鼐《複魯絜非書》雲:“其得于陽與剛之美者,則其文如霆如電;其得于陰與柔之美者,則其文如風如霞。”此間剛柔相濟的美學追求,與“抗墜”所蘊含的聲韻辯證關系相通。

現代漢語中,“抗墜”主要作為專業術語存在于戲曲研究及古典文學分析中。例如京劇唱腔講究“字正腔圓”,其中“腔圓”即包含聲腔抗墜有緻的要求,通過音高變化實現情感傳遞的準确性。

網絡擴展解釋

“抗墜”是一個古典文學與音樂理論中的術語,主要含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音調的高低清濁,形容聲音的抑揚頓挫與節奏變化。其中:

二、來源與演變

  1. 經典出處:最早見于《禮記·樂記》“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隊(墜)”,後成為音樂與文學批評的常用概念。
  2. 文學應用: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章句》中以“抗墜之節”描述歌聲的婉轉與節奏感;唐代段安節《樂府雜錄》則強調歌唱者需通過氣息調節實現“抗墜之音”。

三、擴展與關聯

四、例句參考

如需進一步探讨古代音樂理論中的聲律體系,可參考《禮記·樂記》及《文心雕龍》相關章節。

别人正在浏覽...

白宮魃蜮必由之路冊函纏夾二先生超超潮湧逞驕沖涼愁蛾抽頭出地垂頭拓翼春纖待見達例大夢方醒雕辔訂誓風文攻罰寡信輕諾鼓釘鬼妻規圓姑娘追诃羅陁國荷珠後記候敬謊詞回移溷帳堅硬節慨墐塗克制魁帥論谥馬镫弄假婦人青肥清浄身诠較全行入彀生來時師試授輸實厮琅琅坍江天理昭昭提奬文皮鄉情銷複小谏謝館秦樓玺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