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宋 皇祐 中西道帥府所轄地。《宋史·孝宗紀三》:“﹝ 淳熙 ﹞十二年正月己丑,禁 交阯 鹽入省地。” 元 汪大淵 《島夷志略·交趾》:“不能造紙筆,求之省地。” 蘇繼庼 校釋:“省地即帥府所轄地。”
“省地”是一個曆史地理術語,主要含義如下:
省地(拼音:shěng dì)指宋代皇祐年間(約1049-1053年)西道帥府所管轄的行政區域。這一概念在《宋史·孝宗紀三》等文獻中被提及,例如記載“禁交阯鹽入省地”,說明該區域具有明确的地理邊界和管理職能。
若有進一步的曆史文獻考證需求,可參考《宋史》或相關校釋資料(如蘇繼庼的注解)。
《省地》是指減少使用地方、占用地方的意思。“省”表示減少,“地”表示地方。這個詞用來形容或指責某人或某個組織不合理或浪費地使用地方資源,強調減少浪費和節約地方資源的重要性。
《省地》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示”和“土”,其中“示”通常被稱作“礻”,表示靈魂或精神的部首,而“土”表示土地或地方的部首。
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整個詞的筆畫數為11畫。
《省地》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節約和節儉的重視。在古代,人們非常重視土地和資源的節約使用,因此形成了“省地”的觀念。
《省地》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省地」。
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古時候《省地》這個詞的漢字寫法和現代寫法相同。
1. 這個企業過度消耗資源,沒有節約意識,完全沒有“省地”的概念。
2. 他在家裡從不浪費食物和水,他始終堅持“省地”原則。
1. 省水:減少使用水資源,節約用水。
2. 省電:減少使用電力,節約用電。
3. 節約:節省或減少使用資源或物品。
1. 節省:減少使用或浪費資源。
2. 節儉:節約使用財物,不奢侈浪費。
1. 浪費:不節約或不合理地使用資源。
2. 資源浪費:對資源的過度使用或浪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