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利比亞的意思、利比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利比亞的解釋


北非國家。臨地中海。面積17595萬平方千米。人口4405萬(1995年)。首都的黎波裡。除沿海狹長地帶外,基本上為沙漠。氣候幹熱。石油工業為經濟支柱。世界重要石油生産國和輸出國之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及權威資料,“利比亞”釋義如下:

一、詞典基礎釋義

指北非國家“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衆國”(1977-2011年舊稱)或現國名“利比亞國”,是地中海沿岸的主權國家。該詞為漢語對阿拉伯語國名“‏ليبيا‎”(Lībiyā)的音譯,屬專有名詞 。

二、擴展釋義

  1. 地理屬性

    位于非洲北部,東接埃及,西鄰阿爾及利亞,南壤尼日爾與乍得,北瀕地中海。國土面積約176萬平方公裡,是非洲第四大國,以沙漠地貌為主(撒哈拉沙漠覆蓋90%以上)。

  2. 人文政治

    • 首都:的黎波裡(Tripoli)
    • 官方語言:阿拉伯語
    • 人口:約687萬(聯合國2023年數據),主要為阿拉伯-柏柏爾族群 。
    • 政體:2011年卡紮菲政權被推翻後,目前為過渡政府狀态(根據中國外交部官網國别信息)。
  3. 經濟特征

    石油儲量居非洲首位(約483億桶),國民經濟高度依賴油氣出口,占GDP的60%以上(世界銀行2022年報告)。

三、曆史文化背景

公元前7世紀腓尼基人在此建立貿易據點,後曆經古希臘、羅馬、阿拉伯帝國及奧斯曼帝國統治。1951年脫離意大利殖民統治獨立,建立利比亞聯合王國(《大英百科全書》曆史詞條)。


權威資料來源: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
  2. 聯合國地理信息數據庫
  3. 世界人口綜述(World Population Review)
  4. 中國外交部官網國别概況
  5. 世界銀行國别經濟簡報
  6. 《大英百科全書》數字版

網絡擴展解釋

利比亞(阿拉伯語:ليبيا,英語:Libya)是北非國家,全稱“利比亞國”(State of Libya),其詞義與地理、曆史、文化密切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詞義

  1. 地理含義
    利比亞位于非洲北部,北臨地中海,東接埃及和蘇丹,西鄰突尼斯和阿爾及利亞,南界尼日爾和乍得,國土面積約176萬平方公裡,首都的黎波裡。全境95%以上為沙漠和半沙漠,僅沿海有狹長綠洲帶,氣候幹熱。

  2. 語言與民族
    國名“利比亞”源自希臘語“Libúē”,原指北非地區。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主要民族為阿拉伯人和柏柏爾人,伊斯蘭教為全民信仰。


二、曆史沿革

  1. 古代文明

    • 公元前3世紀建立努米底亞王國,後受羅馬帝國統治。
    • 7世紀阿拉伯人征服當地,引入伊斯蘭教和阿拉伯文化。
  2. 殖民與獨立

    • 16世紀被奧斯曼帝國控制,1912年成為意大利殖民地。
    • 1951年獨立為利比亞聯合王國,1969年卡紮菲政變後更名為“阿拉伯利比亞共和國”。
    • 2011年卡紮菲政權倒台後,國名定為“利比亞國”。

三、經濟與社會

  1. 資源與經濟
    石油是經濟支柱,曾為非洲重要産油國,但因長期戰亂導緻經濟衰退。

  2. 社會現狀
    人口約710萬(2022年),以阿拉伯人為主,多聚居沿海城市。局勢持續動蕩,政治分裂嚴重。


四、文化象征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細節或當前局勢,可參考來源網頁的完整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

保不準别宮别書草蓐瘡科楚貢鉏耨初載從鞍凋替頓足椎胸二言詩法外施仁感戴二天高蹈告缺工伎拐門橫巴懷質抱真黃發垂髫獲解胫大于股敬謝九隅積志镌镵控阋壼闱蛞蛞雷祖淩遲劉阿鬥馬頰河蠻蜑彌散牧草目力内噬盤突攀誣抛持強忮千人坐騎赤鯉骎尋氣洶洶拳技入钹侍側詩節視距殊品送窮鬼聳身肅厲泰祖未平斡官鄉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