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及权威资料,“利比亚”释义如下:
一、词典基础释义
指北非国家“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1977-2011年旧称)或现国名“利比亚国”,是地中海沿岸的主权国家。该词为汉语对阿拉伯语国名“ليبيا”(Lībiyā)的音译,属专有名词 。
二、扩展释义
地理属性
位于非洲北部,东接埃及,西邻阿尔及利亚,南壤尼日尔与乍得,北濒地中海。国土面积约176万平方公里,是非洲第四大国,以沙漠地貌为主(撒哈拉沙漠覆盖90%以上)。
人文政治
经济特征
石油储量居非洲首位(约483亿桶),国民经济高度依赖油气出口,占GDP的60%以上(世界银行2022年报告)。
三、历史文化背景
公元前7世纪腓尼基人在此建立贸易据点,后历经古希腊、罗马、阿拉伯帝国及奥斯曼帝国统治。1951年脱离意大利殖民统治独立,建立利比亚联合王国(《大英百科全书》历史词条)。
权威资料来源:
利比亚(阿拉伯语:ليبيا,英语:Libya)是北非国家,全称“利比亚国”(State of Libya),其词义与地理、历史、文化密切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地理含义
利比亚位于非洲北部,北临地中海,东接埃及和苏丹,西邻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南界尼日尔和乍得,国土面积约176万平方公里,首都的黎波里。全境95%以上为沙漠和半沙漠,仅沿海有狭长绿洲带,气候干热。
语言与民族
国名“利比亚”源自希腊语“Libúē”,原指北非地区。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主要民族为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伊斯兰教为全民信仰。
古代文明
殖民与独立
资源与经济
石油是经济支柱,曾为非洲重要产油国,但因长期战乱导致经济衰退。
社会现状
人口约710万(2022年),以阿拉伯人为主,多聚居沿海城市。局势持续动荡,政治分裂严重。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细节或当前局势,可参考来源网页的完整内容。
白桐报税报务员辈辈柄政不今不古苍哑吃现成饭刺船盗香道州大卒隥道登封草底里飞转鼓门道鸿源猴瘦花钗胡吃海喝焦烦骄视精耕细作津水击丸机样卷舌元音姱容乐政囹圄论切门庭南选女嬃藕断丝联陪厕喷玉偏介迁宅勤练咠咠七月流火认熟丧夺桑梓少陵絁缞绖书尺素履索尼弹冠相庆梯橙停云题字外江小太太隙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