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草席;草墊子。 漢 桓寬 《鹽鐵論·散不足》:“庶人即草蓐索經,單藺籧篨而已。”《左傳·宣公十二年》“軍行,右轅,左追蓐” 晉 杜預 注:“在車之右者挾轅為戰備,在左者追求草蓐為宿備。”
(2).指産褥。(坐)月子。《舊五代史·梁書·太祖紀二》:“皇後方在草蓐,未任就路,欲以十月幸 洛 。”
根據權威資料,“草蓐”一詞的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草席/草墊子
指用草編織的席子或墊子,常見于古代生活場景。如《鹽鐵論》記載普通人用草蓐為卧具(),《說文解字》也将其本義解釋為“草席,所以薦生”()。
産褥(坐月子)
引申為産婦分娩時使用的草墊,後代指産後休養期。如《左傳》杜預注提到“草蓐”為宿營墊具,後與生育場景關聯()。
二、文化引申
古代醫書常以“蓐”指代産房或産後調養,如“臨蓐”一詞即源于此()。
三、讀音糾正
“蓐”的正确讀音為rǔ(上聲),而非常見的誤讀“rù”()。
四、文獻出處
該詞在《禮記·内則》《鹽鐵論》等古籍中均有記載,反映了古代生活與生育文化()。
草蓐是一個古漢語詞語,形容躺在草地上的樣子。草蓐由“草”和“蓐”兩個字組成。
草的部首是艹,它的筆畫數是5;蓐的部首是艹,它的筆畫數是14。
草蓐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學作品《詩經·小雅·鹿鳴之什·柏舟》中的一句詩:“草蓐在泮,其莖扶疏。”這句詩描繪了草地上茂盛的蓬勃生長的草。後來,“草蓐”被用來形容人們躺在草地上的樣子。
草蓐的繁體字為「草藉」。
在古代,草蓐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有些文獻中将“蓐”寫作“薥”,但在現代通用的寫法中,“蓐”常用于表示草蓐。
1. 躺在草蓐上,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2. 他一輩子都在草蓐上漂泊。
草席、蓐收、蓐抱、蓐食等。
草地、草坪、草場。
硬床、石闆床、華麗之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