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蛞蛞的意思、蛞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蛞蛞的解釋

即蝈蝈。俗名叫哥哥。一種形似蝗蟲的昆蟲,對植物有害。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蛞蛞》:“少年子弟好畜秋蟲,曰蛞蛞,乃螻蛞之别種。寄生於稻田禾黍之間,又名曰叫螞蚱。”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蛞蛞"是一個拟聲詞性質的方言詞彙,主要用來模拟蟋蟀(蛐蛐兒)發出的鳴叫聲。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核心釋義

指蟋蟀,一種常見的直翅目昆蟲,雄性能通過摩擦翅膀發出連續、清脆的鳴叫聲。該詞通過模拟其叫聲“蛞蛞”而得名,屬于北方方言中對蟋蟀的口語化稱呼,與“蛐蛐兒”同義。其使用承載了民間對自然生物的觀察與生活情趣。

二、語言特征與文化關聯

  1. 拟聲構詞:典型運用漢語“依聲命名”的造詞法,直接模仿蟋蟀鳴叫的節奏與音色,形成形象生動的口語詞彙。
  2. 方言屬性:在華北、東北等地方言中高頻使用,常見于口語交流與民俗文學,體現地域語言特色。
  3. 文化意象:蟋蟀鳴叫常關聯秋日意象,在傳統詩詞中被賦予時序更替、思鄉懷遠的象征意義(如《詩經·豳風·七月》中“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描寫)。

三、權威參考來源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明确标注“蛞蛞”為蟋蟀的方言别稱,強調其拟聲來源。
  2. 《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收錄該詞條,注明其通行于北方多地方言,釋義與“蛐蛐”互通。
  3. 《中國昆蟲文化》(彩萬志著):詳述蟋蟀在民俗中的稱謂演變,指出“蛞蛞”等拟聲詞是民間對鳴蟲命名的重要方式。

四、使用場景示例

夏夜院落中,孩童循着“蛞蛞”聲翻動磚石,捕捉蟋蟀嬉戲。(生活場景)

民間諺語:“蛞蛞叫,秋天到”,反映物候與農事活動的關聯。(文化諺語)

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地方方言志獲取更詳實的語料記錄與地域分布信息。

網絡擴展解釋

您查詢的“蛞蛞”可能是“蛞蝓”的誤寫。以下是關于“蛞蝓”的詳細解釋:

蛞蝓(kuò yú)

  1. 基本定義:
    蛞蝓是一種軟體動物,屬于腹足綱、柄眼目、蛞蝓科,俗名“鼻涕蟲”。其外形類似無殼蝸牛,體表濕潤且分泌黏液,常見于潮濕環境。

  2. 生物學特征:

    • 形态:雌雄同體,體長可達數厘米,背部呈灰褐色或黑褐色。
    • 習性:以植物為食,是農業害蟲,尤其危害蔬菜和果樹。
    • 防禦機制:遇危險時會分泌黏液,民間常用撒鹽法使其脫水死亡。
  3. 文化關聯:
    在ACGN作品中,蛞蝓常被賦予特殊能力。例如《火影忍者》中的“三忍”之一綱手,其通靈獸為蛞蝓,具有治療和攻擊能力。

常見誤區:

若您實際想查詢其他詞彙,建議核對拼寫或補充上下文。

别人正在浏覽...

八級工資制誠職稱制傳點怆情春明大窠頓牟獨身分叉分散染料焚香亘隔海軍陸戰隊黑乎乎槐嶽幻覺化訓魂銷賈誼鵩禁斥浄侶金銀花就将看鏡看人眉睫冷凝梁米涼扇裂裳裹足蔺生輪佥沒齒鬧标遷召青團窮雉齊志區區此心上才商祭十阿父誓社詩史筮驗水火不避跳蹙鐵扇公主挺生豚尾圖堡外累萬目睽睽文舞污惑瞎鬼兒霞明洩憤媟污息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