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少數民族名。多船居,稱蜑戶,也稱蛋戶。《陳書·徐世譜傳》:“世居 荊州 為主帥,征伐 蠻蜑 。” 唐 劉恂 《嶺表錄異》卷中:“ 邕州 舊以刺竹為墻, 蠻蜑 來侵,竟不能入。” 宋 王谠 《唐語林·補遺三》:“ 諸葛武侯 相 蜀 ,制 蠻蜑 侵 漢 界。自 吐蕃 西至東,接 夷陵 境,七百餘年不復侵軼。”
蠻蜑(mán dàn)是一個曆史性的漢語複合詞,由“蠻”和“蜑”兩個民族稱謂組合而成,主要用以指代中國古代南方及西南地區的特定族群或泛稱未完全融入中原文化的邊地民族。其釋義與曆史語境如下:
“蠻”(mán)
古代中原王朝對南方非華夏族群的統稱,帶有一定的文化貶義色彩,如《說文解字》釋為“南蠻,蛇種”,反映早期對南方民族的異域化描述。後泛指未受中原禮教影響的邊地族群。
“蜑”(dàn)
專指古代生活于中國南方水域(如兩廣、福建、海南)的舟居民族,亦稱“蜑民”“疍家”。《集韻》載:“蜑,南方夷也”,其族群以船為家、以漁為業,長期被視為“水上蠻族”。
合稱南方陸居山地民族(蠻)與水居漁獵民族(蜑),如《隋書·南蠻傳》将嶺南諸族統歸“南蠻”,其中包含蜑民群體。
象征中原視角下的“未開化”狀态,如宋代周去非《嶺外代答》載:“蜑人濱海而居,蠻人依山而聚,皆不通言語文字”,強調其與漢文化的差異。
多指代五嶺以南及西南溪峒地區,如清代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稱“兩廣蠻蜑雜處,風俗迥異”。
現代民族學研究表明: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定義“蠻蜑”為“古代對南方少數民族的泛稱”,強調其複合民族指代性質。
鍊接:上海辭書出版社官網(注:具體詞條需查閱紙質或數據庫版本)
《中國民族史綱要》(陳連開著)
分析“蠻”“蜑”在秦漢至唐宋時期的族群分化與融合過程。
鍊接:國家圖書館館藏檢索(ISBN:9787105081533)
《嶺外代答校注》(楊武泉校注,中華書局)
收錄宋代對兩廣“蠻蜑”社會形态的一手記載。
鍊接:中華書局古籍庫(ISBN:9787101046993)
“蠻蜑”是承載古代族群分類與文化偏見的曆史詞彙,其研究價值在于揭示中原王朝與南方民族的互動關系,以及民族稱謂的曆時變遷。
“蠻蜑”是一個古代對南方少數民族的稱謂,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蠻蜑”指古代南方以船居為特點的少數民族群體,又稱“蜑戶”或“蛋戶”。“蜑”為族名,“蠻”為古代對南方民族的泛稱,帶有一定的地域文化特征。
二、曆史文獻記載
三、相關補充
需注意:以上解釋基于古代文獻,部分表述可能包含曆史偏見。建議結合現代民族學研究視角理解相關内容。
安故重遷奧林匹斯辨釋避李嫌瓜冰片不龔常綠昌作澶淵之盟吃太平飯傳服稻孫大璞不完地理環境決定論犯證沸鬧逢遌躬己雚蒻悍媢後生仔華清池溫泉回睹九還坎兒路浪汗連合禮賢龍王梅花墅門孫暖洋洋磐磐碰鎖任縱榮椽桑榆補穑臣申叙神子勢幸嵩生嶽降松濤泰然自得它名癱倒梼演亭亭當當土壃外賣違貶慰存蜲娜維挽卧鼓铦兵弦而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