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兩字一韻的詩。 清 趙翼 《陔餘叢考·一二言詩》:“《吳越春秋·黃竹之歌》曰,‘斷竹續竹,飛土逐肉’,則竟以兩字相葉矣。《輟耕録》載 虞伯生 《詠蜀漢事》曰,‘鸞輿三顧茅盧。 漢 祚難扶,日暮桑榆。深渡 南瀘 ,長驅 西蜀 ,力拒 東吳 。美呼, 周瑜 妙術;悲夫, 關羽 雲殂。天數盈虛,造物乘除。問汝何如,早賦歸歟’,此又通首皆兩字一韻,更前人所未有也。中州韻,入聲似平聲,故‘蜀’‘術’等字,皆與‘魚’‘虞’相葉。古來通首二言詩,惟此一首。”
二言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早期形态之一,指每句由兩個字構成的詩體形式,屬于上古歌謠的典型代表。其特點是句式簡短、節奏鮮明,常見于勞動號子或祭祀祝詞,反映了原始社會先民的語言表達習慣和文學創作雛形。
從現存文獻看,二言詩的起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例如《吳越春秋》記載的《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完整展現了從制作工具到狩獵的過程,這種二字一頓的韻律與原始勞動節奏高度契合,印證了《文心雕龍》"歌詠所興,宜自生民始也"的論斷。甲骨蔔辭中"癸卯蔔:今日雨?其自西來雨?"的占卜記錄,也帶有明顯的二言詩特征。
在文學發展脈絡中,二言詩承擔着重要過渡作用。語言學家王力在《漢語詩律學》中指出,二言句式通過重複、對仗等手法,為《詩經》四言詩的形成奠定基礎,如"關關雎鸠"實為兩個二言結構的疊加。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纂的《中國文學史》強調,這種原始詩體保存着漢語單音節詞為主的特性,其聲韻組合規律深刻影響着後世詩歌的格律發展。
二言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早期形式,其特點及意義可歸納如下:
定義與起源
二言詩是以單音詞為主、每句僅兩個字的詩體,被認為是漢語詩歌最早的樣式。它起源于勞動中的呼喝與歌唱,後逐漸形成有節奏的韻律,如《吳越春秋》記載的黃帝時期《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肉)”。
特點與構成
文獻保存與代表作
現存二言詩多見于《吳越春秋》《周易》等古籍,除《彈歌》外,還有《候人歌》“候人,兮猗!”以及《屯》卦中的“乘馬,班如。泣血,漣如”等。
文學意義
二言詩奠定了中國詩歌的雙音詩節基礎,推動了四言詩的發展,其韻律節奏和簡潔表達對後世詩歌形式有深遠影響。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作品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吳越春秋》《周易》等文獻,或查閱相關學術研究。
愛女百戰百勝暴敵枹端避墬朝雞抄檢成性出溜單人鑼鼓大肆咆哮煩人蜚蛭堽身鈎纏漢詠鴻燕華臧即安見如今交付潔悫驚詭經綸濟世矜功恃寵九衢塵齎挽開發銀行狂憃老确鍊鉗子潦糞陸疏録像泸州念恤弄椀翩翻疲于供命千古奇聞傾險傾獻軀榦穣歲入監森風山諱唼喋審發神龜樂時苗剔齒纖體骨梯陟圖法土栗威厲五鬥米道無咎無譽閑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