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寒涼。 唐 唐彥謙 《憶孟浩然》詩:“郊外淩兢西復東,雪晴驢背興無窮。”
“淩兢”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寒冷且令人戰栗的狀态”,後引申為“面臨險境時恐懼謹慎的心理狀态”。該詞最早見于漢代文獻,例如揚雄《甘泉賦》載“馳阬淩兢”,描述車馬疾馳于深坑邊緣時令人膽寒的情景。
從詞源構成分析,“淩”通“淩”,《說文解字》釋作“冰出也”,本指冰層透出水面,後衍生出“迫近”“超越”等義;“兢”在《爾雅》中訓為“戒慎”,《玉篇》注為“兢兢,戒慎也”。二字組合後形成“淩兢”的複合意象,既保留着對寒冷環境的具象描寫,又包含着對危機處境的抽象表達。
在曆史文獻中,“淩兢”多用于刻畫兩種情境:其一指涉自然環境的嚴酷,如《漢書·揚雄傳》注引晉灼曰“淩兢者,恐懼之貌也,此叙陟高嶮恐墜”;其二用于描述心理狀态的緊張,明代張自烈《正字通》載“兢,矜莊貌,又戰栗也”,印證其表心理敬畏的語義特征。
現代權威辭書《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X卷收錄該詞條,釋義為:“形容寒涼或恐懼的樣子。”商務印書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五版)在“兢”字條目下特别标注“淩兢”連用時的特殊含義。需要說明的是,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主要見于古典文學研究領域。
“淩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析:
形容寒涼
該詞最早見于《漢書·揚雄傳》的“馳閶闔而入淩兢”,指寒冷的狀态。唐代唐彥謙在《憶孟浩然》中亦用“郊外淩兢西復東”描繪冬日郊外的寒意。
戰栗、恐懼的樣子
如白居易《謝蒙恩賜設狀》中“臣所以淩兢受命”,形容因敬畏而戰戰兢兢的狀态。
建議在古籍閱讀或文學創作時,優先依據上下文區分具體含義。
阿毑拔步床癹骫常食趁夥打劫重沓楮耳從甥萃取琱刻東坡居士杜谏俯步跟梢合唱呵欠連天厚地毀碎火柱交胫勦民季節洄遊津迳盡日窮夜捔目鈞批窭籔款語藍田生玉拉腿領約李子鸾鏡蠻估茅屋磨敦粘液性水腫籤廳清集青精君青葽勸借商監上眼身丁錢食醫示衆守阙抱殘水落石出説不來司詞蘇何素修唐喪填納條定童容溫八吟小蔥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