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趁火打劫。《初刻拍案驚奇》卷八:“ 陳大郎 是個性急的人,敲檯拍凳的怒道:‘我曉得,都是那 褚敬橋 寄個甚麼鳥信!是他趁夥打劫,用計拐去了。’”
“趁夥打劫”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chèn huǒ dǎ jié,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指趁他人處于混亂或危難時,聯合同夥進行搶劫或謀取私利,與“趁火打劫”含義相近。該成語含貶義,常用于描述不道德的行為。
“陳大郎是個性急的人,敲檯拍凳的怒道:‘我曉得,都是那褚敬橋寄個甚麼鳥信!是他趁夥打劫,用計拐去了。’”
(此處描述他人趁亂設計拐騙財物的行為)
“地震後物資緊缺,需警惕有人趁夥打劫。”
“企業若趁夥打劫對手的客戶資源,終将損害自身信譽。”
“趁夥打劫”更強調多人協作的掠奪行為,而“趁火打劫”側重單方利用混亂時機,但兩者常被混用。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現代案例,可參考《初刻拍案驚奇》或相關法律案例分析。
《趁夥打劫》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趁着衆人一起行動一起搶劫。這個成語可以拆分為“趁夥”、“打”和“劫”三個部分。
“趁夥”中的“趁”表示趁着、抓住時機,“夥”表示一起、共同,二者結合起來就是“一起行動”的意思。
“打”的意思是搶劫、掠奪,與“劫”的意思相同,都表示非法攜帶他人財物。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匪徒行為。在古代社會,強盜、土匪常常趁着夜色黑暗、人少的時候,集結成一夥,一起進行搶劫活動。他們趁着人群稀少、沒有人能及時發現他們的存在,行動迅速,沒有耽擱,從而成功掠奪財物。
在繁體字中,這個成語的寫法與簡體字沒有差異,都是“趁夥打劫”。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方面,成語“趁夥打劫”沒有太大變動,一般是按照現代漢字寫法書寫。
以下是使用成語“趁夥打劫”的例句:
1. 強盜們趁夥打劫,頃刻之間,街上到處都是哭聲。
2. 他們趁夥打劫,不留一點痕迹,讓受害者無法追查。
組詞:趁勢、趁早、夥同、打劫犯。
近義詞:趁人之危、乘機作案。
反義詞:保護、維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