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琱刻的意思、琱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琱刻的解釋

(1).在竹、木、金、石等材料上刻出形象。 宋 洪邁 《夷堅三志己·婺州王石穴》:“如佛菩薩像,僧道士像……雖不必全類,而至巧天成,非世上琱刻之所能及。” 郭沫若 《十批判書·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金文畫字下6*體從周,也就是象征一隻手執刀筆在琱刻點線。”

(2).修飾文字。 宋 葉適 《王簡卿侍郎以詩贈王孟同辄亦繼作》詩:“點化謝琱刻,涵濡透晶熒。”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三:“吾輩所作詩,亦須有勸戒之意,庶幾不為徒作。彼有繪畫琱刻無益勸戒者,固為枉費精力矣。”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琱刻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琱刻(diāokè)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通過雕刻手法在不同材料上刻畫形象或修飾文字。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釋義
    指在竹、木、金、石等硬質材料上刻出圖形或文字。其工藝既包括具象的佛像、人物雕刻,也涵蓋抽象的紋飾創作。

  2. 引申含義
    宋代文獻中,琱刻還被用來比喻對文字的雕琢修飾。例如葉適的詩句“點化謝琱刻”即指通過精煉文字達到自然流暢的效果。

  3. 工藝特點
    需結合金屬、玉石等材料的延展性,通過特制工具進行浮雕或線刻。類似傳統錾刻工藝(如銀壺制作),但琱刻更注重多種材料的適應性。

  4. 曆史文獻例證

    • 宋洪邁《夷堅志》記載了天然石穴中的佛像雕刻,強調其工藝超越人工琱刻的鬼斧神工。
    • 郭沫若考證金文“畫”字時,認為其字形演變與執刀琱刻的象形有關。

該詞現多用于描述傳統雕刻藝術,需注意與“雕刻”通用,但更強調精細工藝屬性。如需進一步了解雕刻技法,可參考《夷堅志》等古籍或傳統金屬工藝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琱刻(diāo kè)這個詞意思是琢磨、刻意思索。它的部首是玉(yù)和刂(dāo),共有14個筆畫。琱刻這個詞源于《論語·鄉黨篇》中的一句話:“君子韻琱琱,小人窈窕窈。”在繁體字中,琱刻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古時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目前我們所用的寫法是相對規範的。以下是一個關于琱刻的例句:“他對這個問題琱刻思考了很久。”如果你想組成其他詞語,可以嘗試使用“琢磨”、“苦思冥想”等。至于近義詞和反義詞,目前我無法提供更多相關内容。希望這些信息能夠幫到你!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