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谏的意思、杜谏的詳細解釋
杜谏的解釋
谏阻。《南齊書·郁林王紀》:“中書令 何胤 以皇後從叔見親,使直殿省,嘗隨後呼 胤 為三父,與 胤 謀誅 高宗 ,令 胤 受事, 胤 不敢當,依違杜諫,帝意復止。”
詞語分解
- 杜的解釋 杜 ù 落葉喬木,果實圓而小,味澀可食,俗稱“杜梨”,亦稱“甘棠”、“棠梨”。木材可做扁擔或刻圖章。 阻塞(?),堵塞(乮 ):杜絕。杜塞(乮 )。杜門謝客,防微杜漸。 〔杜撰〕憑自己的意思沒有根據地
- 谏的解釋 谏 (諫) à 舊時稱規勸君主或尊長,使改正錯誤:谏勸。進谏。谏阻。兵谏。從谏如流。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杜谏”是一個古代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一、基本含義
“杜谏”指阻止或規勸君主錯誤的行為。其中“杜”意為阻止,“谏”指勸告,合起來強調對統治者不當決策的直言勸阻。
二、結構與用法
- 詞性結構:動賓結構,由動詞“杜”(制止)和動詞“谏”(勸谏)組合而成。
- 發音:dù jiàn(拼音注音為ㄉㄨˋ ㄐㄧㄢˋ)。
三、曆史用例
《南齊書·郁林王紀》中記載:“胤不敢當,依違杜谏,帝意復止”,描述何胤通過谏阻使皇帝放棄錯誤決定。此例體現了該詞在古代政治場景中的實際應用。
四、近義詞
“谏阻”“谏止”等詞與“杜谏”含義相近,均指向對權威者的規勸行為。
擴展說明: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中,現代漢語使用頻率較低,但在描述古代政治倫理時仍具特定文化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二
杜谏(dù jiàn)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杜谏是指阻止并規勸君主或上級做出錯誤決策或行為的行為。在古代中國的朝廷中,官員有時會向君主或上級提出忠言逆谏,希望阻止錯誤的政策或行為。這種行為被稱為杜谏。
拆分部首和筆畫:
《杜谏》這個詞由“木”、“西”、“讠”、“冖”和“言”組成。其中,“木”是木字旁,表示與木有關;“西”是右邊的部首,表示方向;“讠”是言字旁,表示與言語有關;“冖”是上部的部首,表示頭部。總共有9筆畫。
來源:
杜谏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政治和文化制度。在中國古代,官員的忠誠和勸谏能力被視為至高無上的品質。因此,杜谏這個詞出現了,用以描述官員忠誠地向君主或上級逆谏的行為。
繁體:
《杜諫》
古時候漢字寫法:
杜諫
例句:
1. 官員應當敢于杜谏,以避免錯誤的決策。
2. 他以杜谏的勇氣為人所敬佩。
組詞:
谏議、谏诤、忠谏、犯谏、杜口谏、勸谏者
近義詞:
勸谏、規谏、忠言、規勸
反義詞:
唯謬、讨好、逢迎、奉承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