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 代掌管宮廷飲食滋味溫涼及分量調配的醫官。《周禮·天官·食醫》:“食醫,掌和王之六食、六飲、六膳、百羞、百醬、八珍之齊。” 孫诒讓 正義:“此雲百羞百醬,亦舉成數也。此并庖人共其物,内饔割亨煎和之,膳夫饋之,食醫唯掌其調和齊量而已。”
“食醫”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可分為古代官職和現代引申概念兩類:
起源與職責
食醫是周代設立的宮廷醫官,最早見于《周禮·天官·冢宰》。其職責包括調配王室貴族的飲食滋味、溫涼及營養搭配,掌管“六食、六飲、六膳、百羞、百醬、八珍之齊”,并根據四季氣候變化調整飲食方案,确保符合養生需求。相當于現代營養師,但地位更高,被稱為“上上醫”。
曆史地位
食醫與疾醫(内科)、瘍醫(外科)、獸醫并列為周代四大醫官,且在禦醫中地位最高。其理論與實踐融合了陰陽五行、四時調養等思想,對後世中醫食療學影響深遠。
成語概念
現代語境中,“食醫”被引申為一種養生理念,即“通過飲食調理身體”,強調根據自身體質選擇食物,類似“藥食同源”思想。例如唐代孫思邈提出“食療”概念,認為食物既可充饑亦可治病。
文化影響
食醫制度比西方營養學早2000餘年,是中國傳統醫學“治未病”思想的體現。現代營養學與中醫食療均受其啟發,強調飲食與健康的直接關聯。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周禮·天官》原文或營養學史相關研究。
《食醫》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食”和“醫”。它指的是以食物作為藥物,通過飲食來治療疾病的一種醫學理論和實踐方法。
《食醫》的拆分部首是“食”和“醫”,其中,“食”的部首是“饣”,筆畫數是9;“醫”的部首是“匚”,筆畫數是4。
《食醫》這個詞最早出現在《食醫合璧》一書中,該書是由明代醫學家李時中所著,為中國古代飲食養生方面的重要著作。
《食醫》的繁體寫法為「食醫」。
在古時候,有人将《食醫》寫作「食醫」或「食養醫」,這些寫法也是對此概念的表達。
《食醫》的理念認為,適當的膳食可以對身體健康起到積極作用,比如食用某些食物能幫助降低血壓。
食療、醫食同源
飲食養生、食療
藥物治療、外科手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