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詞的賓語。 清 馬建忠 《馬氏文通·正名》:“凡名、代諸字為介字所司者,曰司詞。” 章錫琛 校注:“司詞, 黎氏 《語法》稱為‘介詞的賓語’。”參閱 王力 《古代漢語·通論十三·介詞》。
"司詞"是漢語詞彙中較為少見的複合詞,由"司"和"詞"兩個語素構成。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的語素分析法:"司"本義為執掌、主管,如《說文解字》釋"臣司事于外者";"詞"指語言單位,可指文辭或語詞。二者組合後,"司詞"在古漢語中特指介詞結構中受介詞支配的成分,如"于天地之間"的"天地之間"即為介詞"于"的司詞。
該術語在語法學領域具有專業價值,清代語言學家馬建忠《馬氏文通》最早系統論述:"凡介詞所系之語,皆謂之司詞"。現代語法體系将"司詞"概念并入"介詞賓語"範疇,但在古代文獻校注、漢語史研究中仍保留這一傳統稱謂。例如中華書局《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在解析"以""于"等介詞時,仍沿用"司詞"作為專業術語。
從構詞法角度看,"司詞"屬于動賓式合成詞,其中"司"作動詞性語素支配名詞性語素"詞"。這種構詞方式與"司令""司儀"等詞屬同類範式,體現漢語詞彙的能産性特征。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語法講話》特别指出,此類專業術語的保留對理解漢語語法發展脈絡具有重要意義。
“司詞”是漢語語法中的一個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定義
司詞指介詞的賓語,即介詞在句子中所支配的對象。例如在“于書房讀書”中,“書房”是介詞“于”的司詞。
來源與學術背景
這一概念最早由清代語言學家馬建忠在《馬氏文通》中提出,後經王力等學者沿用,用于分析古代漢語語法結構。
語法作用
司詞通常由名詞或代詞充當,與介詞共同構成介賓結構,在句中作狀語或補語。例如:“以禮待之”中,“禮”是介詞“以”的司詞,表示動作的依據。
相關辨析
司詞是傳統漢語語法分析中的概念,現代語言學中更多使用“介詞賓語”這一表述。其核心功能是明确介詞在句中的具體作用對象。
跋履編戶抄報車馬骈阗傳位叢手促步村讴督率阨會法揮非常時期豐肌弱骨奉送夫妻反目換佃歡昵回充見性徑要金黴素襟神決眦軍社鈞絃可丕丕匡國濟時礦師涼鞋連襟吏法琉璃瓦滿世界撚撚轉怒呺前邊峭冷怯劣炁海晴暢輕獧清貞确乎取解曲拗任真自得榮改三種山水弄使棒十六天魔食路勢幸雙斧伐孤樹槊棋天仙配魋顔峞巍烏咽憲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