楮耳的意思、楮耳的詳細解釋
楮耳的解釋
楮樹菌。木耳的一種。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菜三·木耳》﹝集解﹞引 蘇恭 曰:“桑、槐、楮、榆、柳,此為五木耳。軟者并堪啖。楮耳人常食。”
詞語分解
- 楮的解釋 楮 ǔ 落葉喬木,樹皮是制造桑皮紙和宣紙的原料。 紙的代稱:楮币。楮錢(舊俗祭祀時焚燒)。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 耳的解釋 耳 ě 聽覺和平衡感覺的器官(通稱“耳朵”):耳背(坕 )。耳垂。耳鬓厮磨(?)。耳穴。耳聰目明。耳濡目染。 像耳朵的東西:木耳。銀耳。 像耳朵一樣分列兩旁的東西:耳房。鼎耳。 聽說:耳聞。耳軟。耳順
網絡擴展解釋
“楮耳”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1.植物學釋義(主流解釋)
指生長在楮樹(又稱構樹)上的菌類,屬于木耳的一種。據《本草綱目》記載,古人将木耳按宿主樹木分為五類,即桑、槐、楮、榆、柳,其中楮耳因質地柔軟可食,是常見的食用菌類。
文獻依據: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菜三·木耳》引蘇恭曰:“桑、槐、楮、榆、柳,此為五木耳。軟者并堪啖,楮耳人常食。”
2.比喻義(較少見)
提到“楮耳”可比喻聽力不佳,源于傳說中秦始皇時期一個名叫楮耳的人因耳背得名。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為民間衍生含義。
- 本義:楮樹菌,可食用(主流用法,見于《本草綱目》等文獻)。
- 引申義:形容聽不清或誤解他人(傳說性質,需結合語境判斷)。
建議在正式文獻或學術讨論中采用植物學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楮耳(chǔ ěr)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拆分部首為“木”和“耳”,其中“木”表示木材、樹木,而“耳”表示耳朵。根據筆畫順序,它的筆畫數為9畫。楮耳這個詞來源于傳說中的楮樹。楮樹是一種貴重的樹種,它的皮可以用來制作紙張。因此,“楮耳”這個詞也有着紙張的意義。
在繁體字中,楮耳分别寫作「楮耳」。盡管兩個字的字形有些微不同,但都保留了原始的意義。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楮耳的寫法基本上與現代沒有太大差異。字形稍有變化,但整體上仍然能夠辨認出楮樹和耳朵的含義。
以下是一個關于楮耳的例句:我有一張用楮耳紙制作的書,質量非常好。
與楮耳相關的組詞有:楮紙、楮樹、樹皮等。
近義詞可以包括:紙張、紙質、紙頁等,因為它們也與紙張有關。
反義詞可以是:電子文件、數字化等,因為它們與紙張相對立。
希望以上回答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