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守缺抱殘 ”。
“守阙抱殘”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shǒu què bào cán(注:部分資料中“阙”也讀作 quē,但多數權威來源标注為 què),其核心含義是比喻泥古守舊、不思變革,與“守缺抱殘”同義。以下是詳細解析:
該成語出自鄧溥(或作“鄧溧”)的詩句:
“守阙抱殘非好事,神州國粹太飄零。”
(《寒瓊囑題郭頻伽手寫徐江庵遺詩》)
詩句批評了固守傳統文化糟粕而阻礙進步的現象,呼籲摒棄陳舊思想。
“若一味守阙抱殘,終将被時代淘汰。”
需注意與“抱殘守阙”的區别:
這一成語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革新與守舊”的辯證思考。在當代語境中,它常被用于批判故步自封的學術态度或管理思維,同時也提醒人們需在繼承傳統時去蕪存菁。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出處細節,可參考等來源。
《守阙抱殘》是一個成語,意為守衛城門,保護殘疾人士。它由“守阙”和“抱殘”兩個部分組成,形容人們保護和照顧弱者的行為。
守阙的部首和筆畫分别是“宀”和“八”,它原本是指守衛城門的人,後來衍生為守衛和保護的意思。抱殘的部首和筆畫分别是“手”和“殳”,它表示抱、護持和照顧殘疾人士。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傳說故事。相傳商朝末年,殷商國的國君殷鑒原本身患殘疾,行動不便。有一天,他出征外敵,被殷商國的大臣們舉起來,護送他前往戰場。當國君殷鑒看到敵人前來侵略,還及時下令射箭,保衛了國家。這個故事傳揚開來,後來的人們稱贊這些大臣為“守阙抱殘”,形容他們忠誠保護國家和國君。
在繁體字中,守阙抱殘保持了相同的寫法,隻是字形有一些微弱的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在有所不同。例如,守阙的部分在古代的寫法是“守闕”,表示守衛城門;抱殘的部分在古代的寫法是“抱殘”,表示抱持和保護殘疾人士。
例句:“他是一個非常仁慈的人,經常守阙抱殘,關心幫助那些需要支持的人。”
其他與守阙抱殘相關的詞彙包括:關懷、庇護、保護、幫助、扶持。
與守阙抱殘的意思相反的詞語包括:不聞不問、漠不關心、冷漠無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