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曆草的意思、曆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曆草的解釋

即蓂莢。傳說中的一種瑞草。 南朝 齊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詩序》:“紫脫華,朱英秀。佞枝植,曆草滋。”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卷上:“ 堯 為仁君,一日十瑞……曆草生階,宮禽五色。” 南唐 陳陶 《聖帝擊壤歌四十聲》:“曆草何因見,衢尊豈暫忘!”一本作“ 歷草 ”。參見“ 曆莢 ”。


亦稱“ 歷莢 ”。即蓂莢。《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紫脫華,朱英秀,佞枝植,歷草滋。” 李周翰 注:“ 堯 時有蓂莢草生于階,有十五葉,從月一日日生一葉,至十五日日落一葉。若月小,則餘一葉,見此以知日歷,故雲歷草也。” 宋 李石 《續博物志》卷七:“蓂莢,一名歷莢,聖王以是占日月之數。”歷,一本作“ 曆 ”。參見“ 蓂莢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曆草(又稱蓂莢、曆莢)是古代傳說中象征祥瑞的植物,其葉片生長規律與曆法相合,被視為天然的計時工具。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解析其詳細含義:


一、基本釋義

  1. 詞義溯源

    “曆草”最早見于《竹書紀年》,記載堯帝時期“有草夾階而生,月朔始生一莢,月半而生十五莢,十六日以後日落一莢,及晦而盡”。其葉片隨月相盈虧每日增減一葉,古人據此判斷日期,故稱“曆草”(《白虎通義·封禅》)。

    來源:《竹書紀年》《白虎通義》

  2. 别稱與關聯詞

    • 蓂莢:因葉片似豆莢而得名(《宋書·符瑞志》)。
    • 曆莢:強調其紀曆功能(《藝文類聚·祥瑞部》)。

      來源:古代典籍文獻


二、文化内涵與象征

  1. 祥瑞象征

    曆草被視為太平盛世的征兆。《田俅子》載:“堯為天子,蓂莢生于庭,為帝成曆”,表明其出現象征帝王德政(《太平禦覽》引文)。

    來源:先秦文獻《田俅子》

  2. 曆法意義

    古人将曆草視為“自然之鐘”,其生長規律暗合陰陽曆法。漢代《三統曆》曾以蓂莢凋榮解釋大小月變化(《漢書·律曆志》)。

    來源:《漢書》及古代曆法文獻


三、學術考辨

植物學存疑

曆代學者對曆草是否真實存在争議。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稱其“此草終不可得”,認為可能是古人結合神話與天文觀測的虛構産物(卷十六《草部》)。

來源:《本草綱目》


四、現代釋義總結

曆草(lì cǎo)

名詞,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瑞草。葉片每日規律性生長或凋落一片,周期為30日,古人以此記錄日期,象征曆法精準與政治清明。見于《竹書紀年》《白虎通義》等文獻,現代漢語中屬曆史文化專有名詞。


說明:因“曆草”屬古漢語專有詞,現代詞典(如《漢語大詞典》)收錄釋義但無網絡權威鍊接。本文釋義綜合《竹書紀年》《白虎通義》《本草綱目》等傳世文獻,建議查閱中華書局點校本獲取原始出處。

網絡擴展解釋

“曆草”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曆草”即蓂莢(又稱“曆莢”),是古代傳說中象征祥瑞的植物。根據記載,這種草每月從初一至十五每天生一葉,十六至月底每天落一葉。通過觀察葉數即可推算日期,因此被視為天然的“日曆”,常見于堯舜時期的典故中。例如《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提到“佞枝植,曆草滋”,即以曆草象征太平盛世。

二、文化内涵

  1. 曆法功能:古人将曆草與天文曆法結合,認為其能“占日月之數”(見《續博物志》卷七),成為早期時間記錄的自然參照物。
  2. 祥瑞象征:在文獻中,曆草常與紫脫華、朱英秀等瑞物并列,代表君王仁德、政治清明,如南朝任昉《述異記》描述堯時“曆草生階”為十種祥瑞之一。

三、相關擴展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太平禦覽》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案堵如故百卉千葩傍明暴虐藏垢納污長材小試場期赤鷩廚司盜鐘鬥騁紛紛穣穣風俗習慣佛手柑甫當浮收勒折附書該死更仆難終隔置孤外憨兒毫分唿啦啦簡劇濺裙計日奏功究辦駿大莨紗裂弊偻背名煙旁生魄牽持強學棄斥情急智生青稞酒青禽七殺緛戾塞翁失馬桑裡生熱水師悚惶宿齋騰達彖傳頑石點頭微薄委褐物斛鄉歌小李杜嚣譊小指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