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北齊書·窦泰傳》載, 泰 母有娠,期而不産,大懼。有巫曰:“渡河湔裙,產子必易。” 泰 母從之,俄而生 泰 。後以“湔裙”、“濺裙”謂婦女有孕至水邊洗裙,分娩必易。 唐 李商隱 《拟意》詩:“濯錦桃花水,濺杜若洲。” 宋 高觀國 《玉樓》詞:“十年春事十年心,怕説濺裙當日意。”一說,可度厄辟災。參見“ 湔裙 ”、“ 湔裳 ”。
“濺裙”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其解釋需結合不同文獻來源和語境:
據《北齊書·窦泰傳》記載,窦泰母親懷孕逾期未産,巫者建議她“渡河湔(洗)裙”以助分娩,後演變為“濺裙”一詞,特指古代孕婦通過水邊洗裙祈求順利生産的習俗。唐代李商隱《拟意》詩中“濯錦桃花水,濺杜若洲”即暗含此意。
現代語境中,“濺裙”可比喻人或物因接觸不潔之物而受玷污,如名譽受損或物品被污染。例如:“诽謗事件讓她的名聲濺裙。”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若涉及古籍需優先參考曆史典故,現代使用則更傾向比喻義。
濺裙是一個成語,形容人的品行不端,做出了不正當的舉動。
濺裙的部首是水,共有14個筆畫。
濺裙最早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齊廟聞盜跖之論德也,使王孫負濺裙乘卬容,進於王廟。”形容齊廟聽說了盜跖的邪說,于是派王孫負着濺了裙子的人送信到王廟。
濺裙的繁體字是濺裙。
古時濺裙的寫法多種多樣,可以寫作“濺裙”、“濺褌”或者“濺裳”等。
他在公衆場合撒謊,簡直是濺裙之輩。
濺裙沒有特定的組詞形式。
品行不端、不檢點、作奸犯科。
品行端正、正派、廉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