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 [hell’s bells] 表示埋怨、厭惡、焦灼或憤恨惱怒的話語
該死,我早把這事忘了
趕緊追趕那個該死的搶劫犯
(1).該判死罪。 元 關漢卿 《救風塵》第一折:“我便有那該死的罪,我也不來央告你。”《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包龍圖斷曹國舅公案傳》:“公公兩眼雙流淚,必然該死做亡人。” 洪深 《趙閻王》第二節第六幕:“我一輩子無惡不作,早就該報應,早就該死。”
(2).常用作責人或自責的口頭語,表示責備、埋怨、憤恨或厭惡。《紅樓夢》第十五回:“該死的,再胡説,我就打了。” 丁玲 《團聚》四:“該死!真該死!老爺你要不問我,我就全忘記了。” 王西彥 《靜水裡的魚》:“她不住地啼哭着,死死活活地埋怨他不應該起意躲到這該死的鄉下來。”
“該死”是一個口語化表達,主要用于表達負面情緒,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本義
指行為應受死刑懲罰,常見于古代法律語境。如元代關漢卿《救風塵》中“該死的罪”即此意。
引申義
現代多用于表達埋怨、厭惡、憤恨或自責,帶有強烈情緒色彩。例如:
從最初的法律術語(該判死罪)逐漸演變為情緒化口語,反映了漢語詞彙從嚴肅到生活化的變遷。
“該死”意為某人或某事應該受到譴責或懲罰,常用于表達強烈的不滿或憤怒。
“該”字的部首為“⺮”,拆分後有7個筆畫。 “死”字的部首為“歹”,拆分後有4個筆畫。
“該死”一詞來自于古代漢語。文字的使用曆史悠久,可溯源至兩千多年前的古代中國。
“該死”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該死”。
“該死”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沒有明顯變化,仍然是用“該”和“死”兩個現代字形來組成。
1. 這個人做了那麼多壞事,他真該死!
2. 我的手機被盜了,太氣人了,賊該死!
“該死”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例如“該死的家夥”、“該死的事情”等。
近義詞包括“可惡”、“可氣”等。
該詞沒有明顯的反義詞,因為它是一個表達負面情緒的詞彙。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