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斥的意思、棄斥的詳細解釋
棄斥的解釋
(1).猶屏棄。 明 唐順之 《戶部主事陳君墓表》:“且以餘之迂戇無似,幸不為此七人所棄斥。” 陳衍 《<沉乙盦詩>序》:“自是多夜談,索君舊作,則棄斥不存片楮矣。” 魯迅 《墳·摩羅詩力說》:“或棄斥德義,蹇視淫遊,以嘲弄社會、聊快其意,如 堂祥 。”
(2).指被屏棄。 明 瞿佑 《歸田詩話·和獄中詩》:“不才棄斥逢明主,多難扶持望故人。”
詞語分解
- 棄的解釋 棄 ì 舍去,扔掉:抛棄。遺棄。棄權。棄市(古代在鬧市執行死刑,并将屍體暴露街頭)。棄世(超出世俗或指去世)。棄養(父母死亡的婉辭)。棄置不顧。棄瑕錄用。 取 筆畫數:; 部首:廾; 筆順編號:
- 斥的解釋 斥 ì 責備:斥責。怒斥。駁斥。訓斥。 指,指出:斥謬(指出錯誤)。 使退去,使離開:斥退。 開拓:開地斥境。 多,廣:充斥。 偵察,伺望:斥候(舊時偵察敵情的士兵)。 鹽堿地:斥鹵。 古同“尺”,尺
專業解析
棄斥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文言色彩的複合動詞,由“棄”和“斥”兩個同義語素構成,核心含義指抛棄、排斥、驅逐。其具體釋義及用法如下:
-
核心釋義:抛棄與驅逐
- “棄”指舍棄、扔掉,“斥”指排斥、驅逐。兩字結合,強調主動且決絕地摒棄、排除某人或某物,使其離開或不被接受。常用于描述對人的貶谪、放逐,或對事物的摒棄不用。
- 例如:“奸佞當道,忠良之士多遭棄斥。” (意指忠良之人被排斥貶退)。
-
語境與應用
- 人事方面: 多指對人的貶谪、罷免、疏遠或排斥。常出現在曆史文獻或描述人際關系疏離、人才不被重用的語境中。
- 事物方面: 指對物品、觀念、方法等的摒棄、淘汰或拒絕采納。例如在讨論思想、學說或舊有制度時,表示徹底否定和抛棄。
-
近義詞辨析
- 排斥: 側重于拒絕接受或使其離開,範圍較廣,可用于人或事物。
- 摒棄: 強調徹底地舍棄、丢掉,多用于抽象事物(如觀念、習慣)。
- 棄逐: 與“棄斥”在指對人的放逐、驅逐方面意義非常接近。
- 黜退: 特指官職上的罷免、降職,是“棄斥”在官場語境下的具體表現之一。
權威來源參考: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對“棄斥”的釋義明确為:“猶屏棄。” 并引用了宋代蘇舜欽的例證:“故其上世……棄斥浮僞,不使幹于府。” (釋義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10年出版)。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雖未單獨收錄“棄斥”詞條,但對“棄”的釋義包含“抛棄;扔掉”(如棄置、棄權),對“斥”的釋義包含“使離開;排斥”(如斥退、排斥)。兩字組合的“棄斥”含義符合其各自釋義的疊加 (釋義來源:商務印書館,2016年出版)。
- 古代典籍用例佐證: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可見,如《左傳》、《楚辭》等雖未直接出現“棄斥”一詞,但“棄”與“斥”的單獨或同義連用表達了類似驅逐、放逐的含義,為後世複合詞“棄斥”的形成提供了語義基礎 (語義演變參考:王力《古代漢語》等語言學著作)。
網絡擴展解釋
“棄斥”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qì chì,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
主動屏棄
指主動排斥、舍棄某物或某人。例如:
明·唐順之《戶部主事陳君墓表》提到:“幸不為此七人所棄斥”,意為未被他人排斥。
陳衍《<沉乙盦詩>序》中“棄斥不存片楮”,表示主動丢棄舊作。
-
被動被屏棄
指被他人或環境排斥、抛棄。例如:
明·瞿佑《歸田詩話》中“不才棄斥逢明主”,表達因能力不足而被排斥。
二、詞義解析
- “棄”:意為舍棄、丢棄(如“棄置”“抛棄”)。
- “斥”:含排斥、責備之意(如“斥責”“斥退”)。
組合後,“棄斥”既包含主動舍棄,也隱含被動排斥的雙重語境。
三、近義詞與用法
- 近義詞:屏棄、排斥、摒棄、斥棄(如提到“斥棄”指拒絕或抛棄)。
- 常見搭配:多用于書面或古文,描述人際關系的疏離或對事物的否定态度。
四、權威來源參考
- 漢典 和古典文獻 均将其解釋為“屏棄”或“被屏棄”。
- 部分網頁(如、5) 補充了詞語結構及引申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查閱《歸田詩話》《戶部主事陳君墓表》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不聊持缽出列達诂虭蟧獨膽犯奸蜚兇赴舉攻苦苟美棺飾蠱道骨灰盒鬼囚郭舟含咀合一黃屋左纛節旄口兵鲲鱗拉客爛柯亭爛雲磊荦鯉風六朝文羅綳路途馬羊劫明推暗就迷天穆護砂匿黯鷗波泡子河偏手破家縣令溥天率土前沖钤尾嬛薄勸創勸善懲惡三染三魏宿學讨研恬簡挺質王軍違約無堤之輿享儀纖芒險士歊雲襲節淅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