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脫去民服。謂作官。《宋書·王僧達傳》:“臣衰索餘生……從官委褐,十有一載。”
“委褐”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及解釋如下:
“委褐”指脫去平民服裝,引申為擔任官職。這一用法源自古代服飾制度,平民常穿粗布衣(褐),而官員則着官服,因此“委褐”象征身份從平民轉變為官吏。
該詞最早見于《宋書·王僧達傳》:“臣衰索餘生……從官委褐,十有一載。”,意為王僧達自述為官十一年的經曆。
“委褐”屬古語詞,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研究。如需類似表達,可用“出仕”“任職”等替代。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宋書》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漢語大詞典)。
《委褐》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指衣着褴褛、破爛不堪的樣子。可用來形容一個人身穿的衣服淩亂、破舊的情況。
《委褐》這個詞的部首是女字旁,拆分成的兩個部首分别是女和衣。女表示和女性有關,衣表示與衣物有關。
《委褐》一共有12畫,拆分成的四個部分分别是女(3畫)、衤(5畫)、厶(2畫)和衣(8畫)。
《委褐》一詞的來源較為古老,最早出現在南宋抗金詞人嶽飛的《滕王閣序》中。在這篇詞作中,作者形容了滕王閣的破敗衰落之景,其中有一句寫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瓯越。” 其中的“控蠻荊而引瓯越”即指的是破敗不堪的樣子。後來,這個詞進入了漢語詞彙中,用來形容衣着破舊的樣子。
《委褐》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委褐」,與簡體字寫法一緻。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委褐》的寫法稍有不同。例如在《說文解字》中,褐的古字形寫作“褐”,其中包含了“衤”和“皮”兩個部分。這種古代寫法是近代漢字簡化前的傳統寫法。
1. 他的衣服破爛不堪,整個人看起來非常委褐。
2. 這位乞讨者穿着委褐、雙手凍得通紅。
3. 在戰争的年代,人們衣着委褐,生活艱難。
組詞:衣褴褛、破爛衣衫、破舊不堪
近義詞:破爛、寒酸、古舊
反義詞:整潔、光鮮、典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