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旁生霸 ”。舊曆每月十六日的月相。亦借指農曆每月十六日。《逸周書·世俘》:“惟一月丙午旁生魄。” 朱右曾 校釋:“旁,近也。生魄,望也。” 張汝舟 《西周考年》第一節:“近代 俞樾 作《生霸死霸考》,博引《尚書》古義,考出:二日旁死霸十六日旁生霸……‘旁’讀‘傍(去聲)’,靠近的意思。‘旁死霸’是‘旁既死霸’的省文,‘旁生霸’是‘旁既生霸’的省文,所以‘旁死霸’是二日,‘旁生霸’是十六日。”這兩個“既”是“盡”的意思。
“旁生魄”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月相或農曆日期,具體解釋如下:
“旁生魄”指農曆每月十六日的月相,也可直接代指這一日期。其名稱來源于月相變化,“魄”指月光,“生魄”表示月亮由缺轉圓的狀态,而“旁”在此處有“靠近”或“臨近”之意,因此“旁生魄”即接近望日(滿月)後的階段。
部分低權威來源(如)将其解釋為“次要事物對主要事物的影響”,但這一說法缺乏古籍依據,可能與現代誤用或混淆其他成語(如“旁生枝節”)有關,需謹慎參考。
核心意義:農曆十六日的月相或日期。
典型用例:古籍中用于記錄時間,如《逸周書》的“旁生魄”即指周代某次事件發生的具體日期。
旁生魄(páng shēng pò)這個詞源于古代文學作品,形容人或物在特定情境下出現的心神不甯、驚恐或失魂落魄的樣子。該詞可以拆分為“旁生”的“旁”字是一部首,表示旁邊或次要的意思,“生”字是另一部首,表示出現或發生的意思,而“魄”字則表示靈魂或精神。這個詞的字形構成比較複雜,總共由20個筆畫組成。
《旁生魄》一詞最早來源于《唐傳奇》,後來在古代小說和戲曲中廣泛使用。它形象地描繪了一個人或物在某一刺激或緊張的情境下突然出現的驚吓和失魂落魄的狀态。
在繁體字中,旁生魄的寫法為「旁生魄」,與簡體字寫法相同。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旁」字的形态較早期有所變化,「生」字的寫法以及「魄」字的繁體寫法也有所不同。但隨着簡化字的推廣,現代的寫法都統一為「旁生魄」。
以下是一個例句:
當他聽到突然的槍聲,整個人都吓得旁生魄。
其他與「旁生魄」相關的詞語有:
1. 組詞:旁觀、旁聽、生疏、生活、魄力。
2. 近義詞:驚慌失措、驚恐萬分、驚魂未定。
3. 反義詞:鎮定自若、泰然自若、從容不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