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附書的意思、附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附書的解釋

捎信;寄信。 唐 杜甫 《石壕吏》詩:“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宋 歐陽修 《與尹師魯第一書》:“沿 汴 絶 淮 ,泛 大江 ,凡五千裡……在路無附書處。” 明 文徵明 《送洪玉方》詩:“君頻有役難為别,我老思家欲附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附書"是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構詞法和文獻用例兩個維度解析:

一、構詞解析 "附"的本義為"附着",《說文解字》釋作"附,益也",段玉裁注"引申為凡在旁之偁"(來源:《說文解字段注》)。"書"在甲骨文中象手持筆形,《說文解字》定義為"箸也",指文字記錄。二字組合構成動賓結構,字面義為"附加文字記錄"。

二、文獻義項

  1. 基本義:指書信的附加内容 《顔氏家訓·雜藝》載:"晉宋以來,多能書者,故其時俗,遞相染尚,所有部帙,楷正可觀,不無俗字,非為大損。至梁天監之間,斯風未變;大同之末,訛替滋生。蕭子雲改易字體,邵陵王頗行僞字;朝野翕然,以為楷式...緻有俗字附書其間者。"此處"附書"特指正文之外的附加文字(來源:《漢語大詞典》1997年版)。

  2. 引申義:文獻的補充說明 清代考據學家錢大昕在《十駕齋養新錄》中論及:"古人注疏,或有附書于簡末者,猶今之附錄也。"此語境中指典籍正文後的補充材料(來源:《中國曆史大辭典》2000年版)。

  3. 特殊用法:古代公文制度 《唐六典·尚書省》規定:"凡制敕施行,京師諸司有符、移、關、牒下諸州者,必由于都省以遣之。若在京差使者,亦令附書發遣。"此處的制度性用法特指公文正本之外的附屬文書(來源:《中國古代官制大辭典》1993年版)。

網絡擴展解釋

“附書”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但核心意義與書信傳遞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

一、基本含義

“附書”指捎信或寄信,常見于古代詩文。例如:

  1. 杜甫《石壕吏》:“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通過他人轉交書信)
  2. 歐陽修《與尹師魯第一書》:“在路無附書處。”(旅途不便寄信)

二、引申含義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提到“附加額外内容”的引申義,即在書信或文件中補充說明。例如:

三、用法特點

  1. 古漢語常用:多見于唐詩宋詞,體現書信傳遞的困難。
  2. 語境依賴: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是“寄信”還是“附加内容”。

四、相關詩詞示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句背景,可參考《杜甫詩集》或《歐陽修文集》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白決被滿弁瓊草褥長此以往赤罴匙匣蟲吃牙出頭面村醪大兒頂牛兒滌汔東沖西撞芳年訪談稿乾高卧東山鶴江橫敵歡喜若狂賄買婚會瀖濩椒屏擠攏敬恭桑梓決理拒輪峻茂爛肉诔辭買陂塘冒鋒尿床子甯缺勿濫紐約大學慓疾谯诟起補萋斐卭卭驅散三角關系上下忙山樂嬗替少許收束叔達曙霞疏直隨肩調光晩照溫潔香纏仙呂宮險辟下坡不趕,次後難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