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食糧的意思、食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食糧的解釋

[grain;food] 指供食用的糧食,也用于比喻某種不可缺少的東西

煤是工業的食糧

詳細解釋

亦作“ 食糧 ”。1.吃的糧食,如谷物、豆類和薯類等。《墨子·魯問》:“取其狗豕食糧衣裘。” 唐 元稹 《田家詞》:“月月食糧車轆轆,一日官軍收海服。” 郭小川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詩:“一切生産谷物的地區,都為自己的戰士和人民準備好了食糧。”

(2).比喻其他賴以生存或必不可少的東西。 王西彥 《古屋》第三部五:“哭泣聲愈益增大,一個以痛苦為食糧的生命,從死亡裡蘇醒過來了。”如:青少年需要充足的精神食糧。

(3).吃公家發給的糧食。 宋 嶽飛 《奏李興吳琦轉官狀》:“本府有番人七千餘人,馬五千餘匹,食糧軍三千餘人。” 明 馮夢龍 《智囊補·上智·迎刃》:“鑄印局額設大使、副使各一員,食糧儒士二名。”


見“ 食糧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食糧”是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的常用詞,其核心釋義及延伸用法如下:

一、基礎釋義

“食糧”指維持生命所需的食物,特指谷物類主食。《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供食用的糧食,如稻、麥、高粱、玉米等”。這一含義可追溯至古代文獻,如《漢書·食貨志》中“食謂農殖嘉谷可食之物”,強調其作為生存物質基礎的功能。

二、比喻義與擴展用法

在現代漢語中,“食糧”常被抽象化,比喻為精神或文化層面的必需品。例如:

  1. 精神滋養:如“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食糧”,體現知識對心智的哺育作用(參考《漢語大詞典》)。
  2. 文化需求:在媒體語境中,“影視作品成為大衆文化食糧”等表述,突顯其滿足非物質需求的價值(《現代漢語常用詞表》教育部,2020版)。

三、詞源與文化内涵

“食”與“糧”在甲骨文中均與農作物相關,組合後強化了“維持生存的根本”這一概念。這一特性使其在比喻時自帶“不可或缺”的語義色彩,例如“藝術是靈魂的食糧”即強調藝術對精神世界的重要性。

四、使用場景辨析

  1. 實體指代:多用于農業、經濟領域,如“保障糧食安全”。
  2. 抽象表達:常見于文學、教育及社會科學領域,如“傳統文化是民族認同的食糧”。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食糧”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shí liáng,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1. 字面釋義
    指供人食用的糧食,如谷物、豆類、薯類等。例如《墨子·魯問》中提到的“取其狗豕食糧衣裘”,即指具體的食物。

  2. 比喻義
    用于形容某種事物是生存或發展的必需品,如“煤是工業的食糧”“精神食糧”。


二、詞源與用法


三、近義詞對比


四、例句參考

  1. 物質層面:
    “戰亂時期,百姓難以獲取足夠的食糧。”
  2. 比喻層面: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精神的食糧。”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文用例或詳細釋義,可參考《墨子》《漢書》等典籍或權威詞典(如滬江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安鎮半流體辨釣朝規村媪大辨戴星盜名打漁殺家方底圓蓋放錢放羊鳳跸富士山浮圖圪垯割雞焉用牛刀果驗函弘黃口孺子将近鲛人泣珠階砌擊競靜守金屋貴既以記珠涓浍谲觚卡口枯骨朽脊裂壤蛎黃落羽猛武内燕拍但披腹心僻浄鎗手遣軍千切旗花仁勇山巒時陋收岩霜女順過飾非隨鄉入俗蛙皷望重溫樸沃塉蝸牛國瑕點先意承志宵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