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欺騙蒙蔽。 宋 陳傅良 《右奉議郎新權發遣常州借紫薛公行狀》:“光守 宋端友 更以舊戶比新戶,詭為奏,甚者賊殺婦人,掠其善馬,公即劾奏 端友 謾蔽。”
“謾蔽”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1. 基本釋義
“謾蔽”指欺騙蒙蔽,即通過虛假言行掩蓋真相,使他人受騙。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描述帶有目的性的欺瞞行為。
2. 拼音與注音
3. 詞源與構成
4. 使用示例
宋代陳傅良在《右奉議郎新權發遣常州借紫薛公行狀》中記載:“光守宋端友更以舊戶比新戶,詭為奏……公即劾奏端友謾蔽。”
此例描述官員通過虛假上報數據欺騙上級,體現“謾蔽”的典型應用場景。
5. 近義詞與反義詞
提示: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正式文本中。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宋代相關史料。
謾蔽(màn bì)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指的是口頭上的掩飾或虛假陳述,意思是故意歪曲真相或掩蓋真實情況。
謾蔽的兩個漢字分别由“言”和“蔣”組成。其中,“言”是指話語、言論的意思,而“蔣”則是表示植物的意思。
拆分筆畫的話,第一個字“謾”有六畫,其中包括了一橫、五豎和一撇。第二個字“蔽”則有十五畫,其中包括了五橫、十豎和零撇。
謾蔽一詞的來源較早,最早出現在《後漢書·楊阜傳》中,用來形容歪曲事實、編造謊言的行為。
在繁體字中,“謾”為「謾」,其中的「言」字旁邊多出一個「曼」字旁,表示了言辭的華麗或繁複。而“蔽”在繁體中則保持不變。
古代的漢字寫法和現在有所不同。在古漢字中,謾蔽的寫法是:
謾:目或品字旁+卄+言
蔽:義字旁+白+目或品字旁+卄
1. 他的言論充滿了謾蔽,完全不能相信。
2. 這家公司通過謾蔽手段來掩蓋自己的違法行為。
組詞:謾罵、謾罵、蔽聰
近義詞:欺騙、诳騙、虛假、歪曲
反義詞:真實、誠實、坦率、明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