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樸斲 ”。
樸斵(pǔ zhuó)是古漢語詞彙,由“樸”與“斵”二字複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對木材進行初步加工,引申為質樸本真的狀态或返璞歸真的修養理念。以下從語義、文化内涵及典籍用例三方面詳釋:
字義溯源
二字組合後,“樸斵”指對原木進行粗加工,保留材質天然特性,避免過度修飾。
引申義
道家思想中,“樸斵”象征摒棄浮華、回歸本真的哲學觀。如《莊子·馬蹄》雲:“純樸不殘,孰為犧尊?”以未雕之木喻人之天性未受世俗沾染的狀态。
道家哲學象征
“樸斵”體現道家“見素抱樸”的價值觀。《道德經》第十九章主張“絕巧棄利”,強調守持如原木般的質樸本性,反對人為矯飾(參考《漢語大詞典》“樸”字條)。
文藝批評範疇
古代文論以“樸斵”評鑒作品風格。如劉勰《文心雕龍·情采》提倡“雕削取巧,雖美非秀”,主張文藝創作應平衡自然與雕琢,避免過度工巧喪失本真(參考《辭源》“斵”字條)。
“既彫既琢,複歸于樸”,以木工雕琢後返歸素樸,喻人修身去僞存真。
“百工之樸斵”,描述工匠對材料的初步處理,引申為事物發展的基礎階段。
權威參考來源:
“樸斵”是一個古典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本義與出處 “樸斵”原指對木材進行砍削加工,出自《尚書·梓材》:“若作梓材,既勤樸斵,惟其塗丹雘。” 這裡以木匠制作器具的過程比喻治國需先勤于基礎治理,後施以文飾。孔傳注解說:“樸治斵削”是制器的初步工序,強調治理的根基。
2. 引申義
3. 用法特點 該詞多用于古文語境,常見于政論、文論或托物言志的詩文中,如宋代葉適詩句強調“樸斵”與“礱密”的工序關聯,暗示循序漸進的重要性。
提示:該詞現代已罕用,若需深入理解具體文本中的含義,建議結合上下文及《說文解字》《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進行考據。
包戈别淚薄明操刀侪居乘奔楚池從自催稅稻田衣掂斤播兩底績獨任鈎鎌刀岣嵝歸甯熯焚行蹤無定漢民黃本化學鍵降厘蒹葭倚玉箭衣繼踵據鞍絶交書礦床睽孤蓮籌臉模子瞞天茂陵劉郎密科名不符實幕南排笮品頭評足辟彊園碕灣七祖然物柔讷沈遜事倍功半食椹手軟水景疏辟讨問跳班同心協德土扶成牆頹慌馱鳥巫蠱之禍逍遙自在消夜隰臯細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