寝苫枕戈的意思、寝苫枕戈的詳細解釋
寝苫枕戈的解釋
同“ 寝苫枕幹 ”。 明 劉基 《春秋明經·考仲子之宮築王姬之館于外》:“以大義言之,則公﹝ 魯莊公 ﹞也方當寝苫枕戈之時,而與仇人主婚姻之禮,不亦悖乎!”
詞語分解
- 寝苫的解釋 見“ 寝苫枕塊 ”。
- 枕戈的解釋 .枕着武器。戈,泛指武器。謂殺敵報國,志堅情切。 唐 杜甫 《壯遊》詩:“枕戈憶 勾踐 ,渡 浙 想 秦皇 。” 元 鄭元祐 《送蕭萬戶還蜀》詩之二:“躍馬莫矜橫槊賦,聞鷄不道枕戈眠。” 清 方
專業解析
寝苫枕戈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qǐn shān zhěn gē,其含義可從字面與引申義兩個層面理解:
-
字面本義:
- 寝苫:睡在草墊(苫,指用草編成的覆蓋物或墊子)上。
- 枕戈:枕着兵器(戈,泛指武器)睡覺。
- 合起來描繪一種時刻保持警惕、處于備戰狀态 的生活狀态,形容生活極其艱苦且隨時準備戰鬥。
-
引申義與典故:
此成語常用來形容不忘國仇家恨,時刻準備複仇或戰鬥的決心與毅力。它源于中國古代的喪禮習俗和軍事傳統:
- 寝苫:古代喪禮中,孝子在父母喪期内需睡在草墊上(苫塊),以示哀痛和守孝。這體現了艱苦與哀思。
- 枕戈:戰士或将領枕着兵器睡覺,表示隨時準備投入戰鬥,不敢懈怠。
- 将兩者結合,“寝苫枕戈”便升華出忍辱負重、卧薪嘗膽、矢志複仇或報效國家 的深刻含義。它強調在艱苦的環境下(如同守孝),内心懷有強烈的仇恨或使命(如枕戈待旦),時刻準備行動。
“寝苫枕戈”的核心意思是形容生活極其艱苦,同時内心懷有深仇大恨或強烈的使命感,時刻警惕,準備戰鬥或複仇。它體現了堅韌不拔的意志和報仇雪恨的強烈決心。
參考來源:
- 釋義主要依據《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和《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中對“寝苫枕戈”詞條的解釋。
- 關于“寝苫”與喪禮習俗的關聯,參考了《儀禮·喪服》及曆代注疏(如《十三經注疏》)中關于居喪制度的記載。
- “枕戈”的軍事含義,則源于《晉書·劉琨傳》中“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虜”等曆史典故。
網絡擴展解釋
“寝苫枕戈”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基本含義
表示時刻不忘報仇,形容人在服喪或特殊時期仍保持高度警惕或戰鬥狀态。字面意思是“睡在草席上,頭枕着兵器”,引申為忍辱負重、矢志複仇的決心。
詳細解析
-
詞源與出處
最早見于明代劉基的《春秋明經·考仲子之宮築王姬之館于外》,文中提到魯莊公在“寝苫枕戈之時”仍與仇人聯姻,被認為不合禮義。此外,《宋史》中也用此詞描述“仇不複則服不除”的複仇倫理。
-
用法與場景
- 古代語境:多用于父母被害後,子女卧草枕戈以示複仇之志,屬傳統喪禮與倫理的體現。
- 現代引申:可比喻在動蕩環境中保持高度警惕,或形容人堅韌不屈的精神狀态。
-
近義詞與結構
- 近義詞:寝苫枕幹、卧薪嘗膽。
- 結構:聯合式成語,可作謂語、定語或賓語,如“他寝苫枕戈,誓報家仇”。
示例與延伸
- 例句:明劉基批評魯莊公“寝苫枕戈之時主婚姻之禮”,凸顯了禮法與情感的沖突。
- 文化背景:古代“枕戈”象征備戰,“寝苫”則與守喪相關,二者結合強化了“忍辱複仇”的意象。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春秋明經》《宋史》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案鞫半規表掇閉元音才屬钗頭鳳攙越成何體統成器吹拉彈唱蹉對粗語呆話大野大總鄧林堤圍冬寒奮激稾薦高腳杯高天厚地貫矢貴處皇綱诙咍混和檢謹尖酸九參官踞傲掘取劇煩口腹之累曠放臉薄晾曬螺黛路岐矛舛明靈明月謬職貧竭起翮請召生奪硬搶收頭殊俗台所唐陂鐵誓霆霓妥協玩耍猥濫無語相去幾何線繩歇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