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歌頌功德。《漢書·郊祀志上》:“而遂除車道,上自 泰山 陽。至颠,立石頌德,明其得封也。” 唐 李峤 《奉和天樞成宴夷夏群僚應制》:“何如萬方會,頌德九門前。”
頌德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如下:
頌德(sòng dé)指歌頌、贊揚他人的德行或功績。該詞由“頌”(歌頌、贊美)與“德”(品德、功德)組合而成,強調通過語言或文字表達對高尚品行的敬仰。例如:
“百姓頌德,載于史冊。”
在古代文獻中,“頌德”常用于描述對聖賢、明君或忠臣的稱頌,體現儒家思想中“以德治國”的理念。如《詩經》中的“頌”體詩歌,即包含對周王功德的贊頌。
曆史上,“頌德”行為常通過碑文、祭文、詩詞等形式呈現,如唐代的“德政碑”即為地方官員頌德的典型載體。
定義:“頌揚德行”。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釋義:“歌頌功德”。
來源:商務印書館
解釋:“以詩文贊美他人德業”,并指出其與古代禮樂文化的關聯。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
“頌德”不僅是對個體的褒獎,更是對社會道德規範的強化。如成語“歌功頌德”,既體現集體對德行的推崇,也反映傳統文化中“德治”思想的深遠影響。
注:以上釋義綜合權威工具書,内容符合學術規範,引用來源可查證。
“頌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贊美和崇敬美德,具體可從以下方面理解:
基本釋義
曆史與文獻依據
該詞最早見于《漢書·郊祀志上》:“立石頌德,明其得封也”,指通過刻石記錄功績以歌頌德行。唐代李峤的詩句“何如萬方會,頌德九門前”也體現了這一用法。
使用場景
延伸含義
除直接贊美外,也隱含對道德标準的維護,例如古代帝王通過“樹碑頌德”強化統治合法性。
總結來看,“頌德”既是對美德的積極評價,也是中華文化中強調道德傳承的重要表達方式。
剝剔八字沒見一撇冰絲絃裁使憯恻黜辱除徒除托貂尾都關覩記陊落泛梗發笑飛隼分歧福氣窩冠禮鬼嘯亥有二首六身酣興賀元猴頭荒急繪圖郊畦禁樓吉普車椐椐強強窾坎醪醴類萃廬山會議朦胴妙匹密贍謬易耦立旁及盤養品字坑氣滿志驕青山不老勤劇凄凄祺然逡逡神盟神仙肚事功松明炬松文紙唐園蜩蝒望斷溫居五國城瞎咕咕嫌韻禊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