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擒賊先擒王”是一個源自軍事策略的成語,現廣泛應用于強調抓住關鍵矛盾的場景。以下從多個維度進行詳細解析:
詩詞起源
該成語最早出自唐代詩人杜甫《前出塞·其六》中的名句:“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以簡明語言點明戰争中應優先攻擊敵方核心目标。
兵書收錄
後被收入《三十六計》第十八計,成為經典戰術原則。
本義
指戰争中若能俘虜或擊敗敵軍主帥,便可瓦解敵方整體戰鬥力,取得決定性勝利。
引申義
比喻解決問題時需抓住主要矛盾或關鍵環節,其他次要問題将迎刃而解。
軍事領域
典型案例如唐代張巡守睢陽時,通過辨識敵将特征精準打擊,成功退敵。
現代場景
此成語通過生動的戰争比喻,深刻揭示了“把握關鍵”這一普適性智慧,至今仍是指導實踐的重要方法論。
《擒賊先擒王》是一句成語,意為在抓捕罪犯或對付敵人時,應該首先抓住他們的首領或核心人物。這句成語由四個漢字組成,可以拆分為擒(擒拿)、賊(非法行為的人)、先(首先)和王(君主、首領)。筆畫分别為擒(手 冖 捶)、賊(貝 攵 大)先(又 冖刂一)和王(玉 八 一)。
《擒賊先擒王》這句成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兵法和謀略策略。它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的《孫子兵法》中,是指在戰場上,擒獲敵方首領或核心人物對于戰局的勝利至關重要。這句成語沒有繁體字形式,因為繁體字主要在中國台灣和香港地區使用。
在古代,這句成語的漢字寫法與現在基本相同。唯一的差别是漢字的結構和筆畫順序略有不同,例如擒字的結構是由手字旁冖(冒出)和捶(表示擊打的動作)組成,而不是現在的手字旁扌。賊字的寫法較古,由貝字(表示財物)和攵字(表示敲擊的手)組成。先字的結構也有所不同,而王字則基本相同。
例句:在打擊犯罪行動中,警察需要先擒賊先擒王,才能有效地維護社會的安全與穩定。
組詞:拿賊、首領、敵寇、犯罪分子、抓住
近義詞:先下手為強、先發制人
反義詞:緣木求魚、打草驚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