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蹋頓的意思、蹋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蹋頓的解釋

1.本為 遼西 烏桓 首領名。 漢獻帝 時, 丘力居 死,從子 蹋頓 有武略,代立為王。後為 曹操 擊敗于 柳城 ,斬之。見《後漢書·烏桓傳》。後亦借指異族首領。 唐 陳子昂 《為建安王謝借馬表》:“感 燕 骨而長鳴,君恩罔報;向朔雲而驤首,蹋頓方擒。”

2.猶跌倒。 北魏 崔鴻 《十六國春秋·前趙·劉聰》:“将戰飲數鬥,常乘赤馬,無故蹋頓,乃乘小馬。”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蹋頓”一詞有兩種主要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

一、曆史人物(專有名詞)

  1. 身份背景
    蹋頓(?—207年)是東漢末年遼西烏桓(烏丸)首領,為烏桓大人丘力居的從子。丘力居去世後,他因骁勇善戰、謀略過人,被推舉為三郡烏桓聯盟首領。
    史載其“才略百蠻,邊長老比之匈奴冒頓”,曾收留中原流亡勢力,成為北方重要軍事力量。

  2. 結局與影響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烏桓,蹋頓于白狼山之戰中被張遼斬殺,烏桓勢力衰落。後世文學中常以“蹋頓”代指異族首領,如唐代陳子昂《為建安王謝借馬表》中“蹋頓方擒”即用此典。


二、動詞/成語用法

  1. 基本含義
    指“跌倒”或“腳步沉重不穩”,如《十六國春秋》記載劉聰戰前“乘赤馬無故蹋頓”。
    現代漢語中多用于形容行走時步伐笨拙、踉跄的狀态(補充為成語,但權威性較低,需謹慎使用此定義)。

  2.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文或文學描述,如“蹋頓失足”“蹋頓而行”,強調動作的失衡或艱難。


該詞需結合語境區分——作為曆史人物時特指烏桓首領;作為動詞則表“跌倒”或步履不穩,多見于古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蹋頓》的意思

《蹋頓》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于形容人或動物行走時腳步沉重、不穩定的樣子。它表示的是一種重踏地面的力量感和不穩定的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

《蹋頓》的部首是足部(走之足),由右邊的“足”字為部首。

《蹋頓》總共有14個筆畫。

來源與繁體

《蹋頓》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起源于古代漢族民間語言發展而來。它的繁體字為「踏頓」,在繁體字中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書法中的書寫。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蹋頓的寫法可能會與現代寫法略有不同。其中,一種常見的古代寫法是将“蹋”字旁邊的“辛”字修改為“八”字,形如“踏”。但現代漢字規範統一以後,這種寫法已經不再使用。

例句

1. 他疲倦地蹋頓着,好像馬蹄聲般響亮。

2. 狼群的腳步聲蹋頓地逼近,吓得他們連忙逃走。

3. 老人走路時腳步蹋頓,看上去非常有力。

組詞

1. 蹋實:形容腳步沉重而有力。

2. 蹋破:形容用力大、使勁踐踏而打破。

3. 蹋跤:意為摔倒,形象地描述了猛然間腳步踉跄而摔倒的動作。

近義詞

1. 踉跄:表示行走時腳步不穩定、搖搖晃晃。

2. 踉蹌:指腳步不穩定,行走時發出聲音。

反義詞

1. 輕巧:表示行走時腳步輕盈、穩定。

2. 穩健:表示行走時腳步穩定,不搖晃。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