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奠的意思、剝奠的詳細解釋
剝奠的解釋
祭祀時,供品不以巾遮蓋,謂之“剝奠”。《禮記·檀弓上》:“喪不剝奠也與,祭肉也與。” 孔穎達 疏:“剝,猶倮露也。言喪奠脯醢,不復設巾,可得倮露。與是語辭。謂喪不倮露奠者,為有祭肉也,無祭肉即得倮露。”
詞語分解
- 剝的解釋 剝 ā 去掉外面的皮或其他東西:剝皮。剝花生。 剝 ō 義同(一),用于複合詞:剝奪。剝削(?)。剝落。剝蝕。生吞活剝。 筆畫數:; 部首:刂; 筆順編號:
- 奠的解釋 奠 à 向死者供獻祭品緻敬:祭奠。奠酒。 穩固地安置:奠都(?)。奠基。奠定(使穩固安定,如“奠奠基礎”)。 筆畫數:; 部首:大;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剝奠”是一個古代祭祀禮儀相關的詞彙,其含義在不同文獻中有細微差異,以下是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指古代喪禮或祭祀時,供品不覆蓋巾布的禮儀形式。其中“剝”意為裸露,“奠”指祭祀供品。這種形式主要用于非肉類祭品(如脯醢)的場合,若用祭肉則必須覆蓋巾布。
二、文獻出處
源自《禮記·檀弓上》記載:“喪不剝奠也與,祭肉也與。”孔穎達疏注:“謂喪不倮露奠者,為有祭肉也,無祭肉即得倮露。”
三、現代用法注意
需注意部分現代資料(如)将其引申為“革除舊習”的成語,但根據權威古籍注疏及《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該詞本義特指古代祭祀裸露供品的禮儀,并未收錄成語用法。建議在正式文本中采用古籍原義。
四、讀音說明
存在兩種注音:
- bāo diàn()
- bō diàn
根據《漢語大詞典》及古籍注音,取bāo diàn為規範讀音。
網絡擴展解釋二
《剝奠》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剝奪或除去,逐漸廢除或瓦解。現在我們來了解一下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以及它的來源和繁體字形。字形上,《剝奠》由“刂”部和“石”部組成,分别是4畫和5畫。《剝奠》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盜跖》一章中,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剝奠」。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意思和字形基本相似。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些例句來更好地理解《剝奠》一詞的使用:1. 我們要剝奠陳舊的觀念,追求現代的文明。2. 這些措施剝奠了國家的穩定和繁榮。關于《剝奠》的組詞,我們可以組成諸如剝奪、剝離、奠定等詞語來表達相關的意思。此外,與《剝奠》相近的意思的詞可以是廢除、取消、解體等。相反地,與《剝奠》相反的詞可能是建立、創建、确立等。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