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芟剪 ”。1.剪除;修剪。 清 冒襄 《影梅庵憶語》卷二:“或隔歲便芟剪得宜,至花放恰採入供。”《花城》1981年第3期:“有遠見的園丁,總是毅然芟剪蔓枝繁節,刺激開花結果。”
(2).鏟平;消除。 明 劉基 《甘露頌》:“明明我皇,統坤握乾,芟翦豪猾,樹德佑賢。”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内監·馮保之敗》:“大抵權璫盤踞深固,非同類相戕,必難芟翦。”
(3).删除。《隋書·經籍志四》:“ 晉 代 摯虞 ,苦覽者之勞倦,於是採擿孔翠,芟剪繁蕪,自詩賦下,各為條貫,合而編之,謂為《流别》。”
(4).抑制,制止。《資治通鑒·梁武帝大通二年》:“ 洛中 人士繁盛,驕侈成俗,不加芟翦,終難制馭。”
“芟翦”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shān jiǎn,其含義豐富且具有多重引申義。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
剪除;修剪
本義指除草或修剪植物,如《詩·周頌·載芟》中“載芟載柞”即描述除草動作。後引申為清除障礙或多餘部分,如《花城》1981年提到“芟剪蔓枝繁節,刺激開花結果”。
鏟平;消除
用于抽象層面的消除或平定,如明代劉基《甘露頌》中“芟翦豪猾”指鏟除強橫勢力。
删除
特指對文字内容的删減,如古籍校勘中的“芟翦蕪雜”。
抑制;制止
強調對行為或勢力的壓制,如明代沈德符《野獲編》提到“必難芟翦”。
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用例,可參考《影梅庵憶語》《國語·齊語》等文獻。
《芟翦》是一個表示割除、除去的動詞,常用于形容清除、鏟除某物或某事物。可以用來描述去除困擾或不需要的事物。
《芟翦》這個詞由“艹”和“翏”兩個部首組成。
“艹”(草字頭)是一個常見的部首,表示和植物有關的意思。
“翏”是一個獨立部首,表示和鳥有關的意思。
筆畫總共有16畫。
《芟翦》是一個古代漢字,源自《廣韻》(唐代七言簿,以音韻為綱目的字書),是篆書字體的一種變形。
在繁體字中,“芟”部分可寫作“蔪”,“翦”部分可寫作“劍”或“劎”。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隨着不同朝代和地區而有所變化。《芟翦》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結構和意思保持不變。
1. 他用鐮刀來芟翦麥子,準備收獲。
2. 政府決定芟翦************的現象,重建社會信任。
除去、割除、鏟除、清除、掃除、消除。
去除、清理、處理、拔除、镲除。
保留、收集、保持、保存、留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