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感尉 ”。感激欣慰。 唐 李商隱 《為荥陽公與京兆李尹狀》:“伏承榮膺新命,伏惟感慰。” 宋 王安石 《與孟逸秘校手書》之四:“某頓首 仲休 足下:辱手筆,感尉。” 鄒魯 《丁未鎮南關之役》:“備悉兄之熱心好義,實深感慰。” 葉聖陶 《隔膜·恐怖的夜》:“他這句短語,充滿了定心,喜悅,感慰的意思。”
“感慰”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側重,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如下:
感慰(拼音:gǎn wèi)的核心含義是感激欣慰,常用于表達對他人的善意或幫助感到由衷的感謝與欣慰。例如唐代李商隱的《為荥陽公與京兆李尹狀》中提到“伏承榮膺新命,伏惟感慰”,即體現了這一含義。
部分詞典(如、2)提到,“感慰”也可理解為通過言語或行為安撫他人心情,使其感到安心。例如在他人遭遇困境時,用關懷的話語或行動給予慰藉。
不同詞典對“感慰”的解釋存在細微差異,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現代漢語中更偏向“感激欣慰”的用法,而“安撫”義項多見于文學或特定語境。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文獻用例。
感慰是指通過一種安慰或者鼓勵的方式,使人感到安心或者得到心靈上的安慰。
感慰的拆分部首是心(xīn)和手(shǒu),總計10個筆畫。
感慰的來源暫無确切記載,但可以推測它是由“感”和“慰”兩個字合成而來,分别代表着情感和安慰。
感慰的繁體字為「感慰」,保持了簡體字的形狀和結構。
根據古代漢字的演變,感慰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具體寫法無法确定。
1. 聽到好友的鼓勵,我感慰不已。
2. 她的溫暖微笑給我無盡的感慰。
安慰、慰藉、慰勞、慰問。
安撫、撫慰、勸慰。
傷害、驚愕、悲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