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狀如水晶的寶石。《太平禦覽》卷八○八引 漢 東方朔 《十洲記》:“ 崑崙山 上有紅碧頗黎宮,名七寶堂是也。” 唐 李商隱 《飲席戲贈同舍》詩:“唱盡《陽關》無限疊,半杯松葉凍頗黎。”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金石·玻璃》:“本作‘頗黎’。 頗黎 ,國名也。其瑩如水,其堅如玉,故名水玉,與水精同名。” 清 二石生 《三洲春語》卷下:“五聯九聯,綴以珊瑚、靺鞨、頗黎、木難、翡翠、孔翎、鮮花、異鳥、流蘇、錦緞之屬。”
(2).亦作“ 頗瓈 ”。玻璃。 陳三立 《黃小魯觀察遊西湖歸過訪攜虎跑泉相饷賦此報謝》詩:“ 湧金門 外頗黎盆,手搖大扇落晴昊。” 黃瀾 《聞锺六自香港之星洲卻寄》詩:“半黃殘照成霞綺,一碧晴天醮頗瓈。”
“頗黎”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具有多重文化意涵。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頗黎”一詞源于梵語“sphaṭika”的音譯,本義指天然水晶。唐代文獻中常以“頗黎”代指透明或半透明的琉璃制品,如李賀《秦王飲酒》中“羲和敲日玻璃聲”即用此意象。
從材質屬性看,《本草綱目》将“頗黎”歸類為玉石部,描述其“瑩如水,堅如玉”,特指西域傳入的鈉鈣矽酸鹽制品,與現代玻璃成分相近但工藝不同。敦煌變文《葉淨能詩》中“頗黎之盞”的記載,印證了唐代貴族已将其作為奢侈器皿使用。
在佛教典籍中,“頗黎”常作“七寶”之一,《翻譯名義集》特别注明其為“水精之精”,強調其純淨特質。該詞在宋元後逐漸被“玻璃”替代,但明清醫書仍保留“頗黎”古稱,用以指代入藥用的透明礦物質。
“頗黎”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析:
指水晶狀寶石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文獻,如《太平禦覽》引東方朔《十洲記》提到“紅碧頗黎宮”,描述昆侖山上的寶石宮殿。唐代李商隱詩句“半杯松葉凍頗黎”中的“頗黎”也指晶瑩如冰的寶石。
玻璃的古稱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明确記載:“本作‘頗黎’,頗黎,國名也。其瑩如水,其堅如玉,故名水玉。” 清代文獻中亦有将“頗黎”與珊瑚、翡翠等并列,作為裝飾材料使用。
建議進一步查閱《太平禦覽》《本草綱目》等原始文獻,或通過漢典等工具書 獲取更系統的釋義。
奔電采薪之患長憂朝奉超速車掌崇陵篡國大書打水得尺得寸登高望遠都管奪取獨帚翻更飛沈豐稔糞溷分龍雨閨帏紅包侯龜猾稽金符驚聳沮憚焜奕勞而無功連理木蓼風鱗孴黎丘鬼旒綴榴子冥靈暮世内司盤涉醅酎潛行請順親驩容納聲利客慎始說記四職淘鵝聽會痏疥無列物物交換嗚呀呀僩然脅懼些需脅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