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狂妄或放蕩的念頭。《後漢書·隗嚣傳》:“既亂諸夏,狂心益悖,北攻強胡,南擾勁 越 。”《東周列國志》第九回:“ 齊 世子 諸兒 聞 文姜 将嫁他國,從前狂心,不覺復萌。”
(2).強烈的願望。 唐 白居易 《元和十二年淮寇未平诏停歲仗憤然有感率爾成章》詩:“愚計忽思飛短檄,狂心便欲請長纓。” 宋 曾鞏 《孔教授張法曹以曾論薦特示長箋》詩:“衰翁厚幸懷雙璧,更起狂心慕薦賢。”
“狂心”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狂妄或放蕩的念頭
指不切實際、放縱或傲慢的想法。例如《後漢書》中描述隗嚣“既亂諸夏,狂心益悖”,形容其野心膨脹;《東周列國志》提到齊國世子諸兒因私欲萌生“狂心”。
強烈的願望
表示極度的渴望或執念,如唐代白居易詩中“狂心便欲請長纓”,體現報國的迫切感。
在佛教語境中,“狂心”可指世俗執念,如紮西拉姆·多多的詩句“狂心皆盡歇”,暗喻放下執著。
現代漢語中,“狂心”多用于文學或批判性語境,描述不切實際的野心或強烈渴望,如“偏心的秋……狂心皆盡歇”。
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4、5的完整内容。
《狂心》是指心神失常,行為異常、偏離常态。形容人情緒激烈,心境狂亂,無法理智地控制自己的行為舉止。這種狀況常常出現在極端情緒波動、受刺激或壓力過大等情況下。
《狂心》由兩個漢字組成:狂和心。
狂的拆分部首是犬,筆畫數是7。
心的拆分部首是心,筆畫數是4。
《狂心》一詞的來源主要是由《莊子·齊物論》中的“匏有實,狂而不中,其狀颡颃而不能東西也”引申而來。而狂則代指意志消沉、心境狂亂。
《狂心》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狂心」,沒有太大的變化。
在古時候,狂的寫法是「狂」,心的寫法是「⺗」。相較于現代的簡化字,古時候的漢字更加複雜。由于字形的變遷,現代簡化字為了方便書寫和認讀,對繁體字進行了一定的簡化。
1. 當他接到家裡人生病的電話時,他的狂心使他連夜趕回了家。
2. 她對待工作一向認真負責,但近來遭遇了一系列挫折,心境逐漸狂亂。
3. 他一直在忍受巨大的壓力,終于在那天狂心大發,做出了讓人匪夷所思的舉動。
狂亂、狂喜、狂怒、狂熱、心狂、狂妄、瘋狂
發狂、瘋狂、瘋魔、狂躁、心病
理智、冷靜、平靜、恢複、安定
【别人正在浏覽】